2010年11月23日上午8点30分,本年度第五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双月“跨学科主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
本次沙龙主要围绕文字中心张再兴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两周出土文献‘语义知识网络’建设”展开,由文字中心主任臧克和教授主持。来自社科处的许红珍处长、费斌副处长,城市中心的宁越敏教授、孙斌栋教授,基教所的杨小微教授、金忠明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杨成副教授、王海燕副教授,课程所的崔允�t教授、徐斌艳教授,思想所的杨国荣教授、盛邦和教授,及文字中心的董莲池教授、郭瑞博士等出席了本次沙龙,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再兴教授此次沙龙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两周出土文献语义词典》编纂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张教授首先强调该课题的创新性就在于将现代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出土文献的词汇意义研究。整个项目的进展充分运用现代结构语义学来指导对出土文献中词的判定和词义的归纳。其次,张教授介绍了《两周出土文献语义词典》是其承担的基地重大项目“两周出土文献‘语义知识网络’建设”的最终成果之一,也是另一成果“语义知识网络”建设的基础,因此在该课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成果为系列词典,分金文、秦简、楚简三个主要部分。与传统词典相比,该系列词典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注重语境,每个义项下的例句是穷尽性的,因此它兼有频率字典及引得的功能,同时又在引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词义。二是注重词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对每个义项进行意义类型的标记,并附有义类索引,以更便于词义的分类研究。接着,张教授就该词典的编纂源起、编纂过程、材料范围、预期规模、编纂体例及预想该词典的编纂成功后将对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产生的意义。
随后,张教授指出此次汇报的主要是课题进展中的若干难题,并就这些问题向诸位专家求教。这些问题几种体现在六个方面:首先是语料选择问题。除了时代在两周这个范围以外,基于语义分析的需求,词典编纂所用的语料还需具备字形清晰、语境完整、研究确定、语义系统等特征。其次是立词目的标准。两周出土文献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在词典立目中,单音节的词条占主要部分。复音词及一些常在一起使用的复合结构,但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复音词也作为词条收录。第三是词形的问题。词形问题主要是指同一个词在先秦出土文献中具有多个词形,词形问题的具体表现有下面几种:错讹字、异体字、通假字、分化字、传世文献用字不同、残补字等。第四似乎文例问题。词条的每个义项下穷尽列举文例。文例的隶写需要注意行款、原始文献天然单位之间的连接等问题。第五是释义问题。作为语义词典,需要吸收前人在古文字释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释义原则上,从词义角度出发,以简明为原则,不对字词进行历史文化上的深层次阐释。第六是排序、索引及词目关联问题。最后是频率统计问题。
张教授关于《两周出土文献语义词典》的介绍引起了在座专家的极大兴趣,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成果对于哲学、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同时也都感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对课题组能够潜心完成这么一项工程表示充分的肯定。同时也都纷纷为张教授提出的难题出谋划策。文字中心的董莲池教授作为该课题的主要成员,从切身体会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意见,即目前词典的编纂进入的一个攻坚的阶段,囿于项目结项时间已过,所以要解当下之急,就必须抓主要的东西,整理出最核心的东西,不能面面俱到,对于释义要选择性收入。基教所的金教授就自身对现代语言学的认识出发,对该课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字、词属性的界定问题,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出土文献的意义,词义类型的标注,排序应以照顾频率等等。臧克和教授也重点强调了词典编纂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字和词,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并指出很多时候,学界内对字和词的理解往往不是那么清晰,这影响到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强调频率在词的判定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所杨国荣教授也对该成果表示期待,并对此条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看法。课程所崔教授针对张再兴教授提出的难题指出应该抓重点,舍去细枝末节的东西,还要吸收现有的成果。城市中心宁教授从思维的角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其他诸位专家也都分别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张再兴教授对各位专家给予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对各位专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应。
最后,许红珍处长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许处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表示感谢,再次回顾了跨学科主题沙龙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沙龙活动带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