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授报告月第十四场:杨奎松“燕大挽歌――一所著名教会大学的陨灭”

发布时间:2010-10-27浏览次数:29

    2010102219002010年校庆终身教授报告月第十四场报告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504举行。我校终身教授杨奎松教授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应邀为本次报告作点评并主持的是上海社科院周武研究员。

报告会还未开始,会场已是座无虚席。与会者有华师大各院系的师生,有上海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社会人士和访问学者也纷纷前来听讲。

报告开始,杨教授简略回顾了燕大培养出来的才子才女及世界知名人物,之后表情严肃,语调不紧不慢地发问“司徒雷登是谁?”。紧接着,杨教授严谨地从史料讲起,解答司徒雷登与燕大及建国初期中央政治人物的关系。指出当初司徒雷登率人,创办了这所教会大学――燕大,主张的是学术自由,信仰自由的办学原则。

新中国成立,国民党下令撤走高校的知名知识分子,燕京大学的教授、老师也在“令撤”范围之中,杨教授继续他的问题追溯:“燕大人为什么留下来?”杨教授以燕大的“历史人物”留下的史料,讲解这个问题。他指出燕大人如同当时的校行政委员会主席陆志韦观念一样:我们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基督徒,更是一个中国人。他指出当时时局状态其一,老百姓欢迎中国共产党;其二,知识分子欢迎一个不像国民党一样腐败的政党。

在谈到“燕大人和基督教组织的期望”时,杨教授表情平静,语速缓和地阐述了燕大人的期望与历史现实的冲突与矛盾之概况。接着,从“燕京大学走向‘新生’”、“思想改造运动的狂风暴雨”、“新政权为何高度重视清理高校”及“运动概况”等几个方面,逐步讲到“燕京大学的最终命运”――燕大1723位教职工,有1529位被迫交待了各种历史问题,其中,1071人是一般性问题,411人有严重政治问题。

杨教授的报告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上海社科院的周武老师点评指出:挽歌是沉重的,燕大的挽歌是异常沉重!新中国什么都要新,“无神论”的新思想是与基督教矛盾的,教会大学的命运在建国初期新政权面前的命运是没有悬念的。周老师说杨教授的演讲是精彩的燕大历史命运的无情挽歌,“挽歌”精辟地把历史的复杂性展示给了大家。

最后,与会的师生纷纷提问,或是历史重建的专业问题,或是部分燕大人的去向问题,或是当今大学宗旨问题,杨讲授都给予了精彩地答复。报告会在周武老师的“时间已经是九点半了”的提醒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