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召开。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部博士生导师余玉花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教授、上海大学李梁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王荣发教授、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蒋锦洪教授、朱琴芬副教授、龚建萍副教授、王建新副教授、姚晓娜副教授以及社科部博士、硕士研究生等近二十人出席研讨会并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余玉花教授首先提出了会议讨论的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出台后,教育部十分重视思想理论精品课的建设,但是,实践中提出了如何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是什么、精品课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应该怎么建设等等问题还存在问题,需要探讨。
来自上海高校的专家首先揭示了精品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的胡涵锦教授认为,现阶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对于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精品课程的内涵是什么,整个社会还是比较浮躁。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建设重点主要是放在“量大面广”的公共课上,重在发挥其引领作用。华东理工大学王荣发教授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精品课程建设中“网站建设”代替了“课程建设”、公共课变成了“专业课”的精品课、精品课建设成为学校“政绩”的表现等等。
关于精品课如何建设的问题,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真知卓见。胡涵锦教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应该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高教和普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普教非常注重校本课程,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应转变校本课程观念。在上海地区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等途径来发挥高校建设精品课的引领作用。华东理工大学王荣发教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堂实践和校外实践;二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通过互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思考中来、把学生日常的关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三是网络性教学的问题以及团队建设的问题。上海大学的李梁副教授重点谈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关系。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是资源库,而不是程序化的课件,技术的作用在于改变教育教学结构,教学不应该被技术牵着走。而应按照教学逻辑进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不能简单的因为以学生为中心而忽略了教师的作用。通过对“教什么”与“怎么教”问题的探讨,李梁副教授认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有艺术手法,其关键还在教师自身,对现代学生而言,教师传播思维方法比简单的传播知识更重要。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从两个角度提出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看法:一是教师的角度,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是全方位的,如教学录像、教案、考题、教学指导书、试卷样卷、教学研究论文、科研论文、奖项等等,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建设,更是一门学科建设;另一个则是从学生角度,应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能使学生从中受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传授知识与增进智慧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要更重视增进学生的智慧。同时,贺善侃教授提出“五要素教学模式”思路。华东师范大学蒋锦洪教授提出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性问题。首先是如何化理论为德性、如何使学生将所学与生活相融合的问题,现阶段学校在这方面的还没有或很少引入,是比较缺憾的;其次就是如何使教程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的问题,精品课程是否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转换讲解?蒋锦洪教授认为,专题的讲座、专题的研究可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各种资源应该共建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发挥团队精神,更能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华东师范大学龚建萍副教授则从精品与精彩的关系出发,认为精彩的不一定就是精品。她指出,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编写精彩教案要以大纲为主,不能一味迎合学学生。精彩教案要常新常改、坚持用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同时,教学进程安排合理得当、科学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方法、知识准确,内容恰当、容量适度等问题,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她还就精品课程的“上海特色”问题提出了一些疑问。姚晓娜副教授则从上海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以及上海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等角度,对龚建萍老师有关精品课程建设“上海特色”的问题做了概括性的回答。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副教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等作了简要的回顾,并从总结、提炼、升华、凝练、促进、辐射、学生的收获等方面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价值,指出下一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应注重借鉴性、引领性、互动性、促进性、辐射性、凝聚性。
会议讨论热烈,形成许多理论共识,将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