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我校校庆终身教授报告会第十场在中山北校区新逸夫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学校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古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胡晓明教授作报告。应邀为本次报告作点评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图书馆名义馆长曹旭教授。
胡晓明教授刚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来,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体验和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报告会上,胡教授结合自己的美国经历,以“人才、人的素质、人权与人心――我的美国文化观察”为题,对当下中国人与美国文化观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独特的洞见。
报告会一开始,胡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大量他在美国做学者时拍摄到的照片,并风趣地为图片作讲解,指出美国给人的感性体验就是:自然环境很美很好。接着,他简洁地讲述了“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哈佛”、“柠檬水起义”、“开车的感悟”、“芝加哥与枪”及“房东的故事”五个小故事,阐述他对美国文化的思考。
胡教授指出当代中国人认为“美国人的素质好,中国人的素质不好”值得深思。他认为其一,美国人的穷与美国人的富,中国都根本无法比。美国的人口少,底子厚,民主、平等是在这么一个基础上建立,而且与有机成为一体。其二,从穷人福利看,美国很社会主义;从富人优势看,美国又很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给他活力与生机,社会主义给他平等与人道,美国正是这么一个“左右互博”的社会。最后,胡教授提出“祛理念化”的观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人不如西方人,也没有一个普世的制度可以仿照;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问题上,不主张中国国情特殊论,在文化精神价值上,反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对待西方文化,提倡建设性、碎片式的学习。
曹旭教授从自己的小孩说起,一开始点评了胡教授演讲中的“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哈佛”的论述。曹教授认为胡教授的演讲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当下文化研究的“好书”,建议他尽快出版。曹教授指出他非常认同胡教授的“祛理念化”观点以及对美国文化主张的建设性、碎片式学习的理念。
与会者不仅有华师大各院系的师生,许多外校学生和访问学者也纷纷前来听讲,下午五点钟报告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