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典、哲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08-12-17浏览次数:46

126-7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典、哲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昆山市阳澄湖畔召开,会议由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合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市社联、《社会科学》杂志社的35名代表与会。研讨会由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国荣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周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教授分别做专题发言。

杨国荣教授说,此次会议的主题关涉两方面:一是哲学变革,二是社会变革。就哲学变革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哲学变革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多样的形态,大致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中国哲学自身具有双重性的品格,既呈现为既成的、完成的形态,又是一个不断生成、延续的过程。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前三十年中,中国哲学延续传统的演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中断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的生成性、延续性品格,再一次得到体现,在上承传统的同时又延续传统,构成了近30年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前三十年的某种并列、分离形态,走向相互交融、沟通、互动、对话,这既使广义上中国哲学延续获得了新的内涵,又表现为走向世界哲学的趋向。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哲学由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的工具化、知识化理解,走向回归智慧的某种自觉。

俞吾金教授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意识更新谈了自己的看法。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的理论研究、反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意识更新的动力因素。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须破除将马克思主义定格为欧洲中心主义的语境中来表述、将马克思主义体系分割为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等障碍,重视马克思晚年关于人类学研究的重大思想意义,从存在论的角度揭示实践唯物论的批判功能。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的增长点主要有:实践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沿着经济哲学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晚年马克思人类学成果的研究等。

周山教授认为,哲学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都是自然的,讲“变”,讲“变迁”、“变化”都可以,而“革”更多地呈现出人为的力量。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因为当下中国哲学的讨论、研究,更多地向着老子、孔子等先哲回溯,而不是关注金岳霖等近现代哲人。进而,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区分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并由此提出“文化变迁论”,认为中国哲学、文化并未发生根本变革,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心转移。

潘德荣教授看来,现代西方哲学重知识,但并非完全忽视智慧,如伽达默尔的学说,其核心概念就是“实践智慧”,与以前的传统确有不同。就诠释学的引进、发展来看,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作为诠释学的一个方向,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引介、研究,这反映了中国人一种向“玄”的倾向性,而作为另一强有力的方向,知识论、方法论的诠释学在中国基本上尚未得到反映。

专题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刘放桐教授、黄颂杰教授、谢遐龄教授、张庆熊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何锡蓉研究员、成素梅研究员、余治平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施炎平教授、郁振华教授、李志林教授,同济大学的陈家琪教授,上海大学的王天恩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等代表先后发言,参加讨论,会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