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人文社科校庆终身教授报告月”落下帷幕

发布时间:2005-08-21浏览次数:114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是华东师范大学传统的校庆月。继去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在今年金秋十月又隆重推出 “人文社科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校庆学术活动报告月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年金秋十月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使传统的校庆学术活动更添魅力,充分彰显了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自10月11日至31日短短二十天时间里,华东师范大学先后有学前特殊教育学院的方俊明教授、中文系的王铁仙教授、思想所的杨国荣教授、法政学院的陈锡喜教授、对外汉语学院潘文国教授、教科院的高文教授、哲学系的陈嘉映教授、课程所的钟启泉教授、哲学系的冯棉教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冯绍雷教授、对外汉语学院的陈勤建教授、艺术学院的周长江教授、基教所的叶澜教授、哲学系的童世骏教授、中文系胡晓明教授、古籍研究所的刘永翔教授、历史系的牟发松教授、教科院的李其维教授、历史系的杨奎松教授等19位终身教授登上了“人文社科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的讲坛,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作了19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精彩纷呈,内容广泛,涵盖教育、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管理、社会、艺术、国际关系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场人数占了人文社科终身教授总人数近一半,可谓精英尽遣,也是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的一次大展示。 
      在19场报告会中,几乎场场爆满,听众席地而坐的场面并不鲜见。比如冯绍雷教授的报告即便是在全校最大的学术报告厅,能容纳328人的科学会堂,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听众的要求,不少听众只好抱憾而去。闵行校区虽然没有教育专业,但钟启泉教授从更宏观的角度为闵行校区的师生们做了一场各学科都应关注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316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特别是有不少主校区的师生乘车前往聆听。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报告会的会场内不仅有本校的大量师生,还有不少校外听众慕名而来。而从到场情况来看,校外听众无论从年龄还是职业的范围都分布极广,既有住着拐杖年近70的退休教授,也有兄弟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有力的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为“人文社科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的成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19位终身教授为报告会做了精心的准备,力求把自己最新研究的前沿成果做一次完美诠释。华东师大社科处联络了每位终身教授,进行了有序的安排,为“报告月”印制了目录和精美的海报,并挂在华东师大人文社科网上,为保证场地的有效供给,社科处与报告厅管理部门后勤管理处和科技处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华东师大党委宣传部不仅为“报告月”制作了展板,在校报上对其进行了宣传,而且积极做好外宣工作,既提高了“报告月”的影响力,向社会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优良的人文学术底蕴,也为华东师大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提供了窗口。另外,在钟启泉教授的报告中,闵行校区团委、教务处和学生处为报告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早在今年四、五月份,已有商学院潘英丽教授、教育管理学院陈永明教授、中文系陈大康教授和法政学院的周尚文教授等4位终身教授举办了“人文社科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校内校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另外,还有一些教授比如丁钢教授、许纪霖教授本来安排在十月份,但是由于临时紧急任务,只好暂时取消。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已经成功落下帷幕,可以说,她不仅推动了校庆的喜庆氛围,增添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气息,而且成为让师生创新观念、启迪思维的土壤,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平台,同时也对上海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传播起到了辐射作用。它的成功表明,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底蕴是丰厚的,学术氛围是浓厚的,而师大人对此是极为珍视的,并且愿意为其的发扬光大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