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人口与家庭发展创新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辅楼506顺利举办。此次论坛也是2025年中国人口学年会分论坛,得到中国人口学会,以及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人口、家庭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中国家庭结构功能变迁及发展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组的大力支持。论坛由东师范大学卿石松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唐代盛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李婷教授、北京大学董浩教授担任点评人。六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论坛。
论坛伊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助理和人口研究所所长、“人口与家庭发展”跨学科创新团队负责人卿石松教授致辞感谢与会师生的积极响应支持,并介绍此次论坛的背景。期望通过汇聚多个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探索新时代人口发展转型过程中生育与家庭发展支持体系的创新路径,形成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主持人-卿石松教授
第一单元发言环节,六位学者围绕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家庭福利政策、婚姻匹配、生育水平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浩钰副教授以“机器人与生育意愿:来自中国农民工的证据”为题,研究证实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群体二孩生育意愿的显著削弱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晨晖学者蒋潮鑫构建比较视角,将家庭福利政策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系统分析国际社会不同家庭福利政策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沈小杰通过中国人口普查1%微观数据,采用基于相对教育地位的非参数方法,揭示婚姻同质匹配上升趋势背后的地区异质性机制。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尹思薇博士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基于对15对城市中产初婚未育夫妻的深度访谈,发现初育决策体现出生育动机的情境性与初育节奏的关系性结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苏一飞博士利用1950–2025年印度21个邦和联邦属地的数据,采用基于INLA的分层贝叶斯模型估算15–19岁女性生育率及其不确定区间。育娲人口智库首席研究员和执行长黄文政分析中国在不同时间内将生育率恢复至更替水平的四种可能路径,主张通过设立国家级人口基金向养育家庭提供稳定支持,从而实现低生育率的根本性逆转与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评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对六位发言人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分别从研究数据的适用性、文章论证结构、内生性问题、生育意愿的指标操作化等方面提出论文完善建议。此外,李婷教授提出了对生育与家庭领域的未来研究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兴起对更为广泛的劳动人群尤其是白领工作者生育决策的影响,并指出当下低生育问题的前置化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蔓延,以及由此引发对于生育支持政策具体措施的思考。
点评人-李婷教授
第二单元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唐代盛教授主持,六位学者围绕婚育观念与生育决策、生育支持政策的地方经验、教育与职业发展等展开研究分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郝立系统探讨了地区方言文化多样性对居民生育行为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讲师柯姝琪基于湖北省天门市的案例,系统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生育支持政策的多重逻辑与实践探索,并提炼出政府跨部门合作、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等优化途径。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倪诗蓓聚焦青年群体婚育观念的转型与重构,研究揭示了当代青年婚育新观念的差异化趋势。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启航聚焦教育内卷背景下家庭教育资源投入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钟雨奇博士基于夫妻视角理解母职惩罚与父职红利,研究系统考察生育对不同职业配对的夫妻双方职业发展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姜俊丰副教授和邓修萍综合使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居民二孩生育倾向的复杂决定因素。
主持人-唐代盛教授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董浩高度肯定六项研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如理论层面,强化变量的因果逻辑链条、完善概念剖析;方法层面须辨析年龄与队列效应,并挖掘追踪数据的动态过程,完善优化研究设计与视角等。董浩教授强调,政策建议需突破不可干预因素的局限,并特别指出生育政策分析还应强化公众参与视角,纳入大众反馈机制,全面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与社会接受度以增强研究立体性。
点评人-董浩教授
会议结束之际,卿石松教授再次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衷心感谢。期待未来能够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与紧密合作,有效促进不同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并共同推动生育与家庭发展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与实践进步。
文稿 | 温敏 陆曦 图 | 黄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