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为发展素质教育创造了巨大空间和良好条件。发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估改革,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如何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为期三年的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项目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基于OECD国际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获得了一系列中国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成果,中国(苏州)学生表现亮眼。成果发布会于9月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主持
此项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项目(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SSES)的一部分。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在苏州十个区县的151所中小学校开展测评工作,调查了中小学10岁和15岁组的7550名学生,其中10岁组学生3800人,15岁组学生3750人,测评的有效参与率超过了96%,为全球最高。同时开展了家长、教师和校长问卷调查,共获得2.6万多个样本。
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由这两项能力共同决定
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SES)是OECD在长期开展PISA测试之后又一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测评旨在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能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和实践提升这些能力。
课题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发布《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报告》
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借鉴“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Model),建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如图所示,此框架主要分为五大维度: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每个维度又确立了三项子能力,任务能力包括自控力、责任感和毅力;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合作与信任;开放能力包括好奇心、创造性和包容度;交往能力包括活力、果敢和乐群。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五大维度和15项子能力
苏州学生测评现场
课题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首先介绍了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意义。他指出,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绩好、智商高,可以上好的大学,但不一定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认知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两方面获得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不断调整变化和难以预测的世界,才能灵活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项挑战。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评,使得基于证据的决策和实践改进更有依据,尤其在当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与培养应作为政策与实践的重要关切,成为落实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有这些共同特点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基础。课题组旨在通过建构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系统性认识,基于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评,通过政策和学校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
根据OECD全球报告,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均产生影响。
从学业成绩来看,对10岁和15岁的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毅力是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的社会与情感能力。10岁组学生,学业成绩与毅力、责任感、好奇心和创造力呈正相关。此外,阅读和艺术成绩还与共情、合作和果断呈正相关。
从生活满意度来看,10岁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15岁组学生,从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满意度会下降,乐观是迄今为止与生活满意度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从心理幸福感来看,10岁组学生心理幸福感高于15岁组,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的当前心理幸福感会下降,乐观是与学生当前心理幸福感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从考试焦虑来看,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考试焦虑会上升,尤其是女孩。这些结果在各个城市是一致的,乐观和抗压力与考试焦虑负相关。这个结果在各城市都是一致的。
其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存在类型差异。
性别差异。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更善于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则更负责任,更有同理心,更愿意合作。
年龄差异。10岁孩子,无论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如何,其社会与情感能力平均高于15岁的孩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有些能力会下降,女生能力下降幅度要大于男生。
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平均而言,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城市中,社会经济地位优越的学生比社会经济地位差的同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第三,影响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
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学校归属感与更高的合作、乐观和乐群能力密切相关。
校园欺凌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呈负相关。受欺凌程度较高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较低。学生受欺负的程度与较低的乐群和情绪管理密切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作主旨报告
与全球九个国家的十个城市相比,苏州学生的表现亮眼。
苏州学生5个维度15种能力的分值在全球名列前茅,共情、合作全球排名第一,责任感、毅力、包容度等也非常突出。
在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苏州学生的性别差异为全球最小,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在苏州得到充分体现。
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苏州10岁组学生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带来的创造性和好奇心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提高抗压力能够减缓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苏州10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考试焦虑的减缓效果位列全球第一;苏州15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考试焦虑的减缓效果位列全球前三。
富有活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苏州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活力提高所带来的心理幸福感的提升效果均位列全球第一。
提高信任感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苏州15岁组学生信任感提高带来的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二。
共情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苏州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共情能力提高带来的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苏州15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师生关系质量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苏州10岁组学生活力、情绪控制能力提高带来师生关系质量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二。
苏州10岁组学生毅力、情绪控制、信任、乐群、活力5种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其效果位列全球第一;苏州15岁组学生信任感、合作、活力3种能力能够有效减轻校园欺凌行为,其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推动我国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十大主张
发布会上,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指出,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OECD并不鼓励排名,我们参与这个项目也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希望通过国际比较,扬长避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此,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十大主张:
1.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字面的变化,也不是自然的延伸,而是向高度提升,向深度深化,向广度拓展,推进素质教育达到一个新水平。从高度说,需要从全面发展向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从深度说,需要从基本素养向核心素养深化;从广度说,需要从认知能力向社会与情感能力拓展。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将素质教育发展到更高水平。
2.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性工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少年时期的发展环境和形成的精神气质影响终身。性格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所以良好的性格要从小、从早抓起,积极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要从小开始重视培养。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强调要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任务;二是强调要从小抓起,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3.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评价是方向引领,也是工作指导。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号召没有评价会很难真正落实。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列入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认知能力、学业成绩评价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和操作系统,而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方面,无论是内容、程序、方法,还是工具、手段,都十分薄弱,需要系统研究,重点加强。
4.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课程系统,才能保证这一内容的经常化、制度化。现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了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纳入课程系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可以探索从学校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国家课程的逐步发展路径,开展改革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扩大推广泛围。
5.把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责任能力作为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核心。
社会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第一要素。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品质,也是获得社会认可、获得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根源。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诸要素中具有核心作用和统领作用。所以要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重视和研究,形成系统的、不同层次又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
6.营造有利于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师。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颗纽扣,第一颗纽扣系的正不正、牢不牢,决定后面的道路直不直、平不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冲突是现实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家长的性格,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超过学校的影响,孩子越是年幼就越是如此。要营造有利于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亲和、开放、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加强家校联动,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家长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7.大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爱生如子,以校为家”,说的是老师,“以校为家,心向往之”说的是学生。如果放假了,学生希望早点开学,就说明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学校归属感强弱,反映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管理落实的程度。学校办得好不好,学生有没有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SSES的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很大的正相关。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PISA)数据表明,中国学生学科成绩优异,但学校归属感得分明显偏低。学校应该把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重要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8.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两大主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平等的、民主的、公正的、宽严相济的师生关系是积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和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和评价经常不一致,“我是为你好”的教师愿望有时是导致学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需要准确地了解不同主体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和看法,自觉地、科学地改善师生关系。
9.努力消除校园欺凌。
学校欺凌是学校的一颗毒瘤,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学校风气不良的重要原因。国际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教育部、全国妇联、关心青少年儿童成长工作委员会等部门,都曾多次发文、以多种形式要求减少和消除学校欺凌现象。学校欺凌现象虽有所减少,但仍然具有一定普遍性,有些地方和学校还比较严重,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把消除校园欺凌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10.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教师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开朗的教师其班风往往就活泼,消极忧郁的老师其班风往往就消沉;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情感培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教师重视不重视、善于不善于了解、调节、引导学生的感受、情绪、性格、人际关系等等,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把专业化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和研究中,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培养能力几乎是空缺的。我们要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及其培养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和重要内容,积极加以研究和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把构建中国特色、师大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8年以来,学校制定了“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以基地平台体系创新培育高水平学术团队,以学科交叉重大项目为纽带推动新文科建设,设立了“幸福之花”学科交叉先导基金,学校将“基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幸福之花”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支持。
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担当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面前,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支持华东师大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推动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图|许多 文、来源|教育学部 编辑|黄尔纯 吴潇岚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