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7场:丁钢:从资优到强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完善

发布时间:2022-11-10浏览次数:138

鉴于充分认识资优儿童的早期发现与培育的必要性,充分考虑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后备人才的成长特点,以及与高校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衔接,2022112日上午930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钢教授于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1711室以“线上直播+线下分享”的方式进行了题为“从资优到强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完善”的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教师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民选教授应邀出席并担任本次报告会的点评嘉宾。本次报告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梅教授主持,近300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硕博研究生等积极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首先,丁钢教授在讨论如何构建完善从资优到强基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体系之前,对国内外相关背景与情况作了简要梳理,包括国际上资优儿童的政策与探索和我国对资优儿童的研究与探索。其次,丁教授结合国内外从资优到拔尖人才教育的研究,对其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资优教育”包括早期发现和培育的研究与基础教育、资优生教师培养和培训项目与高校作为以及追求卓越和公平协调发展的资优教育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第二,“竞赛人才”指向基础教育的人才倾向问题,比如学科性竞赛和在校学科成绩是英才选拔的主要依据,而通过科技竞赛脱颖而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则容易被拒之门外。第三,“拔尖人才培养”不等于精英教育。一方面,在坚持公平的前提下,要兼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能;另一方面,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拔尖人才计划基本上是以“专业领域”建立拔尖人才教育,即使选拔拔尖学生,也是以学科专业领域为中心,选拔的重心是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显露出来的成就。进而,拔尖人才的内涵经历了从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到跨学科领衔型人才演变。因此,如何关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过程中这两类拔尖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也应该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容忽视的。接着,丁教授探讨了拔尖人才体系背后涉及的两种逻辑,即表层逻辑和底层逻辑。在应对或解决当下突出的具体问题方面,由表层逻辑产生的措施和办法往往容易奏效;然而面临具体对于资优和拔尖人才进行培养的行为,某些在底层逻辑作用下所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利于底层逻辑中的价值追求,甚至会引出新的问题。强调底层逻辑的意义,就是希望可以从拔尖人才系统构成维度入手,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转化为行动,完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拔尖人才计划沿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并成为实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丁教授认为,从资优到强基,兼顾拔尖人才培养的效率与公平,提供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保障,构建完善一个成体系的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架构,从而整体而系统地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结束后,张民选教授进行精彩点评。首先,本次报告的主题十分及时,也极为重要。之所以及时,是因为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培养拔尖人才、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提出和强调问题并不意味着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最优途径,更不等于已经解决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作为教育学者,我们有责任为发现、建立和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政策做出学术以及决策咨询等方面的贡献。其次,丁钢教授以“各国资优学生的培养政策”作为分析背景,特别是对美国资优教育的法规演进作了全面而历史的介绍,极具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尚未将资优学生和拔尖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高度,只是停留于政策文本层面。就此而言,本次报告带来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资优学生的培养,是否需要进行法律体制和政策层面的安排,各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二,富有全球责任的大国、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以及危机感强烈的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和倡导资优教育,形成不同样式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安排。第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资优教育和拔尖人才的高潮,各有特点。最后,丁钢教授提出“资优学生和拔尖人才培养”这一政策问题的表层逻辑和底层逻辑,令人佩服。表层逻辑可以获得一时之效,而深层逻辑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和本质问题,涉及公平与卓越的问题。其中,公平分为“横向均等型”和“纵向应得型”,分别对应机会均等问题与天才儿童、资优学生和超常儿童的培养问题;卓越则指向“全才”和“偏才”,已经演化为九种人才类型。因此,这一问题的难点在于既难以解决表层逻辑提出的要求,又难以应对底层逻辑提出的挑战。而这恰恰是教育研究者的责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