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第235讲:Fazal A. Rizvi谈“超越新自由主义想象:对全球化与教育未来的重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0

2025424日下午13:30,第235场大夏讲坛在逸夫楼三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来自教育学部、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等院系的师生到场参与。此次论坛邀请到了Fazal A. Rizvi教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承办。Rizvi教授是全球化与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顶尖学者,其在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并长期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及实践等研究。他凭借自身丰富的跨国学术经历与深厚的学术积累,围绕受到广泛关注的全球化相关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探索分析,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Beyond the Neoliberal Imaginary: Reimagining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Futures》(超越新自由主义想象:对全球化与教育未来的重新思考)的精彩报告。

讲座伊始,Rizvi 教授分析了全球化过去数十年在学术、商业和大众话语中地位的变迁。他提及全球化虽具吸引力,却未获普遍认同,不满情绪(discontents)自20 世纪 90 年代起就有所显现,随后诸多问题致使不满愈发广泛。Rizvi 教授还深入挖掘了不满情绪产生的根源,包括经济不均衡发展、战后自由世界秩序弊端、私有化与企业化后果、消费文化冲击传统、公共空间弱化,以及全球人口流动、移民与难民问题、国际组织权力集中、民族主义与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抬头、以增长为先的经济意识形态引发的环境危机等。此外,社交媒体也产生了制造不信任、加剧政治极化、削弱社会机构和国家权威的负面影响。在不满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他介绍了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概念的产生及内涵变化,从最初推动进步政治议程的工具,到现在被重新表述为一种向联系较少的世界转变的趋势,并以英国脱欧等为例作为去全球化的证据。

之后,Rizvi教授批判了去全球化的主张。他指出全球商品流动虽放缓,但服务贸易规模扩大,新型全球经济正在浮现。尽管反移民情绪高涨、边境管控严格,跨境流动人数仍在增长,跨国网络在各领域不断拓展。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改变了沟通方式,国际组织也非作用减弱,而是通过技术进展以不同方式履职。他认为真正令人不满的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想象,而非全球互联和相互依存本身。因此,需构想与民主、自由和全球正义价值观一致的新全球化形式。许多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社会不平等和跨国犯罪等,单靠一国无法解决,需全球合作。技术发展使联系更紧密,人工智能等挑战也具跨国性质,商品和服务贸易及人员全球流动已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

最后,Rizvi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全球化社会想象(a new social imaginary of globalization),具备政治想象力,改革并重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全球机构的信任,以便能够开展关于未来的富有成效和真诚的对话,我们还需要创建全球公共空间(global public space),以促进有意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他强调教育在重新构全球化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要开发新的“国际化”教育方式,超越商业化模式促进学生流动;重构课程,推动跨国对话;利用新兴技术进行有价值观的学习,而非剥削性工具主义(exploitative instrumentalism)。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我们需要新的学习和引领的“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以构想和实现共同未来。

吴寒天老师在对谈中表达了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入认同,他从“组织内涵的多义性及其历史演变”“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叙事的转型”“新自由主义组织的负面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三点展开,强调定义关键概念的重要性,指出现有全球化叙事的局限性并提出需构建新解释框架,同时认可“区域合作”作为全球化困境中的替代路径,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提出技术与教育联结为全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最终强调在批判中保持建设性态度、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在回应吴寒天老师的见解时,Rizvi教授指出不应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新现象。他回顾了高校国际化经历的殖民时期、二战后的国家发展合作模式以及九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形式。Rizvi教授还强调要平衡“预测”和“规范”两个挑战,即基于已有数据预测未来趋势,同时明确教育应有的方向。他指出教育关乎未来,但趋势预测存在局限,需结合规范性思考来塑造教育的未来。

讲座结束后,不同系所的师生反响热烈,积极向Rizvi教授提问。Rizvi教授就多个问题进行了回应,包括新国际机构出现的可能性、构建促进大众沟通的公共空间的方法、依靠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构建集体力量的潜力,以及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等变化对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最后,主持人郑杰副教授向Rizvi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致以诚挚谢意。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师生们的讨论仍在持续升温,思想的余韵在会后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