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6场:杨奎松:毛泽东早期阶级观的源与流

发布时间:2022-10-09浏览次数:2034

2022108日下午,杨奎松教授主讲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6场在线上举行。杨教授以“毛泽东早期阶级观的源与流”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萧延中老师主持了讲座并进行了点评。

在本次讲座中,杨奎松教授从毛泽东早期阶级观的演变、影响毛泽东阶级观演变的因素与毛泽东早期阶级观的影响三方面对毛泽东早期阶级观的源与流进行了论述。

杨奎松教授分入党前期、入党初期、担任国共要职期间三个时期,梳理了毛泽东从19191927年间阶级观的演变情况,着重介绍了1920年底-1921年初毛泽东在阶级革命问题上的转向,和1925年底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7年初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重要历史文献前后毛泽东阶级论述的变化问题。

接着,杨奎松教授以“毛泽东早期阶级观形成之‘源’”为主题,从影响毛泽东阶级观几次突变的因素,并从马列著作翻译史和毛泽东阅读史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就毛泽东为什么特别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这一问题,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国情与欧俄资本主义早期的相似性,以及列宁的阶级革命策略说对毛泽东革命实践极具实用性和工具性的角度,进行了一些讨论。

在第三部分,杨奎松教授简要分析了毛泽东早期阶级观对其后来阶级革命观的影响问题。他着重指出了两点,一是毛1925年开始形成的用“贫”和“富”来看待阶级差别并衡量其革命与否乃至革命程度高低的观点;一是毛在1919年“民众大联合”论说基础上形成的“多数”即正义,取得多数就能胜利的观念。他认为,毛泽东的阶级观日后随着中共革命的起起伏伏,有过很多变化,但这两点几乎始终影响着毛的革命论说。

报告结束后,萧延中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说:“杨奎松教授的这次演讲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杨奎松教授把政党史的领域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领域中,如此一来历史就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不再是自说自话。另一方面,杨奎松教授在讲座中对历史事件、观念演变过程进行逐年逐月甚至逐日的梳理。这显示出其极高的学术素养与从史料中提炼线索的能力。”

在提问环节,老师同学们就毛的继续革命论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之异同、列宁主义政党与国共两党的关系等问题与杨奎松教授进行了探讨。

讲座最终圆满结束。

文章来源: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