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张谊生谈“新兴助词'哒''滴'的功用、特色与成因”

发布时间:2021-06-30浏览次数:385

202162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名家讲坛暨第42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七十周年校庆系列讲座第十八场,在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330室举行。主讲人为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语文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张谊生,报告题目为《新兴助词“哒”“滴”的功用、特色与成因》。中文系部分本科生,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现代汉语教研室全体老师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中,张老师首先对汉语中极具特点的功能词“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说明。然后展开对当代汉语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的“的”的两个变体“哒”和“滴”的相关讨论。张老师指出,就分布状况与附加方式而言,“哒”和“滴”涉及到协助修饰与强化限定、辅助陈述与凸显补充、协同转指与单独成句三个方面的作用;就重叠格式与特定用法而言涉及到构形重叠与构词重叠、相互配合与多项连用、双关兼用与叠加羡余三方面的问题;就“哒”和“滴”的风格差异和情态特色来说,张老师认为这种新兴的变体会表达出轻松幽默、做作撒娇等语用意义。最后,就其转化动因和发展趋势来看来,“哒”和“滴”的形成受到谐音基础和方言影响。在类推效应和网络语境的作用下,“哒”和“滴”的流行速度十分迅速。此外,通过对“哒”和“滴”的研究,可以发现,“哒”的来源是对语气助词“的”的仿用,而“滴”则是对结构助词“的”的仿用。但在进一步发展演化和高频类推的过程中,“哒”和“滴”都具备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双重功用。所以,不管是“的”还是“哒”、“滴”,本身都只是借用标记,后来再逐渐衍生出特定的双重功能。最后,张老师提出对汉语现象的研究既要突破印欧语法的各种限制,但也要借鉴普通语言学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

张老师用诙谐幽默、与时俱进的语料和亲切和蔼、简洁明了的讲述,为我们对当代语言的研究和解释提供了路径与方法。在张老师精彩的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张老师请教。现代汉语教研室韩蒙如老师提出关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家长使用语气词和儿童性别之间的关系,张老师建议韩老师可以考察父母性别、方言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现代汉语教研室吴君如老师指出“哒”和“滴”的方言来源问题。研究生同学则就汉语情态、语气、词汇化等问题跟张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在大家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 |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