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世纪亚欧文学交流互鉴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9-07浏览次数:481

20224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金雯教授与来自各大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世纪亚欧文学交流互鉴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278)线上开题论证会。

开题论证会专家组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主任林精华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方向刘耘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与《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教授,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与《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共六位专家组成。项目首席专家组长金雯教授,子课题负责人陈西军教授、车琳教授、梁锡江教授和范若恩副教授,以及项目主要成员参会。

开题论证会由专家组长金雯教授主持,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会议依次完成了项目首席专家金雯教授对重大课题的总体目标和架构的相关报告、子课题负责人对子课题架构的综述,以及专家点评、提问建议、课题组回应专家组的意见等程序。下半场会议分别由金雯教授、范若恩副教授、陈婷婷副教授、冯伟教授、以及陈敏副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首先是上半场会议。项目首席专家金雯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陈西军教授、车琳教授、梁锡江教授和范若恩教授对重大课题的总体目标和架构,以及子课题的架构进行相关报告。本项目的目标是勾勒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的发生语境及其总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18世纪欧洲文学如何折射并回应亚洲文学、文化的西传,经由对欧亚文化关系的思索而发生深刻转型,构筑自身独特的现代性。分为五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长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总论:从语境到文学史

子课题二、欧亚互鉴视域下的18世纪英语文学

子课题三、欧亚互鉴视域下的18世纪法语文学

子课题四、欧亚互鉴视域下的18世纪德语文学

子课题五、18世纪欧洲涉东方文学作品目录汇编与精选译注

之后,与会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诸多极具参考性的问题和建议。

葛桂录教授认为,18世纪交流互鉴既是我们身处时代的新的学术需求,也体现出20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亚洲主体性的强调。课题组既回应了国际研究趋势,又回应了国内对国际交流互鉴的研究需求。本课题将既往的比较文学双边研究拓展至多边的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学术视野开阔,研究范式的新颖。课题组以18世纪欧亚为截面总体考察了欧亚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层布网络,同时又确定了中国文化在其中的位置。葛教授希望这一课题进一步挖掘:18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生产语境以及欧洲早期东方学与汉学之间的互文性对话关系,思考欧洲作家笔下的亚洲形象如何改变欧洲人的自我想象、欧洲对亚洲文学的借鉴如何推动了欧洲与欧洲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实现从互看到互鉴;同时,葛教授希望课题涉及欧洲涉东方文学的翻译,并探讨如何看待涉东方作品在知名作家著作中的非主流地位这一问题。

林丰民教授建议课题组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东方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2)《一千零一夜》的叙事艺术对英语文学空间密闭性的影响;3)课题虽然以18世纪欧亚交流互鉴为研究对象,但是否需要对18世纪前后的脉络在总论中进行简要交代;4)东方文学对欧洲文艺的影响,例如插图、音乐等体裁对文学元素的汲取等等。5)不以国别为分类依据,而以语言为依据,可能会更加扩展;6)俄语文学是否算是欧洲文学;7)课题组对西学东渐的论述仍然较少;8东方亚洲的概念需要进行辨析与交代。

林精华教授从四个方面讨论该课题:第一要澄清欧洲内部的互动关系。第二,是否可以考虑制度的力量。制度对于文学的交流和创造都有很强的规范和制约力量。第三,关注十八世纪的文学概念和今天不同。第四,课题在选择论题、表述、史料方面都可以从本科生培养角度来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模范性的案例研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澄清一些常识。

刘耘华教授表示对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他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十八世纪欧亚交流互鉴主要是研究欧亚国家在彼此民族的建构中相互的作用,这涉及到“现代”的问题。在欧洲“现代”的生成起源于古今之争。我们需要对现代性的内涵做出界定。第二,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建构发生语境。这需要综合哲学、语言、法律、道德层面,这种多维立体语境的构建会让研究更扎实。第三,总论与分论的关系。总论与分论如何衔接,如何在大的语境之下展开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研究,如何在具体的案例研究中体现欧亚的交流互鉴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第四,欧洲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东方元素的作用。东方元素在这一过程中究竟起外部的作用还是构成性的作用,这需要切实的证据才能够说明。

宋炳辉教授指出,该课题立足欧洲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讨论欧亚互动关系,重点探讨欧洲现代性、现代文学的发生意义。宋炳辉教授认为世界体系与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形成亚欧对话的不对称、形成时差的两个前提。在现代性发生的意义上,欧亚大陆是主体,但彼此之间存在时差。因此,总论与子课题的关联性可以从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发生学为立足点,以18世纪欧洲现代观念对文学观念的形成为关注点。课题可以在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意义上,讨论欧洲的现代文学的发生与东方文学文化资源的关系,同时与生成现代性的语境结合,从而形成各个课题之间的连接。

苏晖教授认为该课题将分析对象从中欧拓展到亚欧,意义重大。对课题的建议如下:首先,需要更为清晰地追溯课题所讨论历史问题的原点。其次,课题标题中有“互鉴”二字,但在子课题间这方面呈现还不够,需要加强。苏教授建议课题可提出每个子课题内部的结构还可以继续优化,可以按照亚洲文学在欧洲的传播影响,欧洲对东方文学的仿作,以及“主流”欧洲文学对东方文学艺术手法的借鉴等几个板块展开。此外,苏教授建议课题增加18世纪欧洲国家与东方文学、文化接触互动进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同异的讨论,由此增强整个课题的整体性。最后,苏教授谈及一些细节问题,苏老师建议写作中尽可能避免欧洲中心主义用词,同时区分“东方文学”与“亚洲文学”这两个概念。

最后会务组代表宣读了刘意青老师的建议,主要包括如下两点。首先,当下的18世纪英国文学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因为她们不仅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创作群体,而且还拥有观察当时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见解,但是她们取得的成就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学术界忽视。其次,对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研究应该转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层面,深入钩沉相关史料以及已被忽视的社会话语,从而更加细致地了解英美意识形态的来龙去脉,以期达到为中国政府制定国策献言献策的实际效用。

对于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课题组进行了积极回应,并感谢各位专家为项目开展提出诸多中肯的建议。

下半场会议为五位老师的五场专题报告。

第一场报告为项目首席专家金雯老师的《欧亚文化交流视域下的18世纪》。报告指出,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欧洲作家热衷于在小说写作中糅合东西方叙事形式与文化母题,以东方为文学题材和创作契机的意愿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些借助早期东方学创作的“东方小说”包括中国题材小说是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法国作家格莱特(Thomas-Simon Gueullette)18世纪初期创作的小说《满大人福洪的神奇历险,中国故事》(Les Avantures merveilleuses du mandarin Fum-Hoam, contes chinois, 1723)是我们已知第一部欧洲人创作的以中国人物和文化元素为主线的虚构叙事,是18世纪欧洲“东方小说”热潮的代表作品。《中国故事》以灵魂转世观念为进路构建东方社会的主权观念,并隐含与早期现代欧洲政治思想的比较,揭示了启蒙思潮与欧亚文化交流之间的有机关联。

第二场报告为中山大学范若恩副教授的《谁的阿拉丁?——伪译〈阿拉丁〉的双重叙事及其历史隐喻》。范若恩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对《阿拉丁》、《阿里巴巴》、《辛巴达》等作品的主题学与手稿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作品实为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初期法国东方学家和翻译家迦兰与其叙利亚合译者汉那的伪译。现有研究已从译者迦兰的角度研究《阿拉丁》的东方想象。范若恩在新材料——汉那回忆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另一位译者汉那的旅欧经历、写作策略和意图,指出《阿拉丁》隐喻着西方窥探东方资源,对主权的争夺导致东方抵抗西方的故事。

第三场报告由安徽大学的陈婷婷副教授展开,其报告为《18世纪中国文学西传新论》。陈婷婷首先赓续范若恩的话题,叙述《一千零一夜》的翻译所显示的东方与中国形象。紧接着,陈婷婷聚焦论题,指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可将重点放置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如何与启蒙思想合流,如何助推启蒙现代性之上。此种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可指明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翻译研究提供借鉴。陈婷婷进一步以《赵氏孤儿》、《今古奇观》、《豆棚闲话》等代表译作,殷弘绪等代表译者,具体说明其观点。

山东大学冯伟教授作了题为《18世纪英国戏剧及其与东方的关联》的报告,冯伟通过梳理18世纪英国戏剧与国际政治、市场经济、全球贸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时戏剧在人物形象、布景陈设、表演空间、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如何受到东方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后指出英国18世纪戏剧及剧场中的中国文化是动态的,在各种要素的综合影响下,有着不同的再现和挪用方式。所谓的东方主义并不能完全概括18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特点,要想打开更多的思考空间,戏剧产业和物的视角或许能提供新的启发。

第五场报告是东华大学陈敏副教授的《维兰德及其与东方的关联》,该报告对18世纪德语作家维兰德的生平和文学活动进行了细致地介绍。陈敏以维兰德较为著名的两部仿东方小说《金尼斯坦》(题名意为阿拉伯精灵)和《金镜》为焦点,指出它们在题材和叙事形式层面蕴含的东方元素。通过耙梳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陈敏指出《金镜》中对山谷国梯方治国隐匿王子等政治思想的探讨均来自于中国古代。而且,这种接受并非直接获得,而是经由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东方戏剧《中国孤儿》实现。

最后,金雯教授作总结发言,并与与会者就五场报告进行积极问答与讨论。至此,开题论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