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7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国洪更:古代西亚的通用语言

发布时间:2022-09-01浏览次数:144

20228271900,华东师范大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37场暨历史学系“大夏世界史论坛”前沿讲座第5场,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洪更教授受邀做了题为“古代西亚的通用语言”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历史学系李海峰教授主持。来自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等高校机构的百余名师生在线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李海峰老师对国洪更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其学术经历及成果做了简要介绍。国洪更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曾长期担任期刊《世界历史》的专业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亚述帝国的土地制度、行省制度、赋役制度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及Journal of Assyrian Academic Studies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本次讲座围绕古代西亚的三种通用语言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展开。国洪更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通用语言的概念,通用语言是指在讲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用作交流工具的语言,既可以是任意一方的语言,也可以是与各方都没有关系的第3种语言。随后国老师介绍了古代西亚语言的多样性。西亚地区面积广阔,族群众多,语言各异,多种语言并存是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常态。语言的差异并未阻碍西亚地区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通用语言的使用。国洪更老师在正式介绍西亚的三种通用语之前先展示了报告思路:本次报告结合古代西亚历史沿革,来梳理苏美尔语、阿卡德语与阿拉米语成为西亚地区通用语言及其被替代的历程,从而探索通用语言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及其发挥的作用。

国洪更老师首先介绍了苏美尔语作为通用语的发展历程。约公元前3300年—前3100年,古代西亚最早的文字出现。乌鲁克文化四期和三期出土泥板上的图画文字被认为是楔形文字的源头,但无法肯定其为苏美尔语。公元前2800年是楔形文宇发展及其应用的一个分水岭,可以确定文献为苏美尔语。苏美尔语是一种孤立的语言,与目前现存的任何语言都没有确定的亲缘关系,苏美尔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形成了亚述学研究中著名的“苏美尔问题”。国洪更老师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早王朝时期、阿卡德王国时期、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古巴比伦时期和古巴比伦时期后苏美尔语的使用情况。早期随着城邦统一疆域扩张苏美尔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阿卡德王国时期苏美尔语优势地位受到了冲击,但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崛起苏美尔语得到了复兴。古巴比伦时期及以后苏美尔语的使用不断减少,到了公元前17世纪后,苏美尔语已不再用于日常交流和国家管理,变成了祭司举行祭祀和文书教学及学术研究的用语。尽管苏美尔语使用的机会显著缩小,但它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直至公元3世纪左右的希腊—巴比伦语泥板,仍然有苏美尔语词汇。

随后,国洪更老师介绍了阿卡德语作为通用语的发展历程。阿卡德语是目前己知最古老的塞姆语,属于塞姆语的东(北)部分支,最初可能仅仅是迪亚拉河下游的一种方言。公元前3千纪晚期是阿卡德语开始广泛应用的阶段,主要包括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时段,这个阶段的阿卡德语通常称为古阿卡德语。到了公元前2千纪,阿卡德语开始在西亚地区普及,它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即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地区,演化出两种方言:巴比伦语和亚述语。到公元前1500年,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地区共同的语言是标准巴比伦语。同时,随着军事征服和文化交流,阿卡德语还扩展到两河流域以外的许多地区,形成了与古典阶段阿卡德语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外围阿卡德语”。阿玛尔纳时代,阿卡德语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外交语言。然而到公元前12世纪初,海上民族袭击东地中海,西亚北非地区的国际交流体系瓦解,加之字母文字的兴起,以楔形符号为载体的阿卡德语面临严重的挑战。公元前1千纪时阿卡德语逐渐没落的时段,它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分别演化出新亚述语、新巴比伦语和晚期巴比伦语三种方言。这一时期的阿卡德语随着国家的灭亡和使用领域的缩小而走向衰败,如苏美尔语一般沦为祭祀和学术语言,后随着天文学作品转向楔形文字以外的媒介和祭祀中心的转移而失去使用场合。目前公认的最晚的阿卡德语文献是出自巴比伦城公元75年的一块天文年历泥板。

随后,国洪更老师介绍了阿拉米语作为通用语的发展历程。阿拉米语是阿拉米人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的西北分支。公元前1千纪初,阿拉米人在黎凡特地区、两河流域和扎格罗斯山北部都建立了政权,他们控制和影响的区域出现了用阿拉光语字母文字书写的文献。从亚述帝国时期到新巴比伦帝国时期,阿拉米语随着阿拉米人的广泛分布和其地位的上升而逐步推广。到了阿黑美尼德王朝时期,阿拉米语使用分布更加广泛,其文献遍及埃及、黎凡特地区、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腹地、伊朗西南部和中亚。阿拉米语不仅用来书写官员之间的信函,也用来书写政府的管理档案,还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亚历山大征服后,希腊语替代阿拉米语成为西亚地区的官方语言。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阿拉米语演变出多种地域色彩明显的方言。时至今日,世界上仍然有数以万计的人说阿拉米语。

  最后,国洪更老师对上述介绍的三种语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古代西亚通用语言使用状况来看,公元前4千纪末文字的发明到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先后扮演西亚地区通用语言的角色,但上述三种语言的使用状况却不尽相同。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在失去通用语地位后,使用范围日渐缩小,最后演变成为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用语。阿拉米语在亚历山大征服后不再用作通用语言,但逐渐演化出许多地域色彩显著的方言。从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特点来看,虽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成为西亚地区通用语言的历程及其使用情况不尽相同,但它们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三种语言作为通用语言,都与军事征服、文化优势及国际交流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作用来看,虽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成为西亚地区通用语言的道路不同,但是,它们在分裂时期和统一政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分裂时期,三种通用语言充当了国家地区之间交流沟通的外交语言;而在同一政权中,通用语言则用以维系国家统一,保障国家机构运转正常。

讲座最后,李海峰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单评议,认为讲座通过结合历史的发展线索,辅以丰富史料梳理了三种语言的发展进程,对语言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做了精准的概括。随后,国洪更教授与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就西亚语言与汉语的比较、西亚语言文字演变为祭祀所用文字的具体过程等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国洪更研究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细致的解答。讲座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