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立乎其大!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316

编者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涵所在。如何立足时代,返本开新,创建独特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知识体系,确立国际话语权?五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在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整体谋划、务实推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


整体谋划

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


一是,从强化文明使命的高度,确立“立乎其大”意识。中国是人类文明新的源头之一、要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知识体系就发生而言是中国的,就内容而言则是世界的、普遍的。大学肩负着面向未来的重大“文明使命”。华东师范大学对此有着高度的自觉。2018年举行的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文明使命”和“育人使命”“发展使命”一起确定为大学的三大使命。强化大学的文明使命意识,旨在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校长直接推动,做好顶层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校长针对中西方学科知识体系的差异,就如何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提出了独特的理解,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7月刊发的《文明新曙光下的科技人文与大学之道——钱旭红院士访谈》一文中,他认为“文明的基础就是知识体系,更多元的就是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和精神体系,但最基础的是知识。我们要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既要重视回归本源,回归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本源;又要重视立足最前沿。”“我们希望的中国知识体系,不是为了代替西方即现代知识体系,而是开拓丰富发展人类的知识体系,体现中国应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中国源起、世界意识、人类愿景是我们的追求。”

他的上述观点在其2020年修订完成的专著《改变思维》和新完成的专著《大学思维》中有更为深入的讨论和阐述,有关构建中国知识体系的理念在学校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幸福之花”五个加行动计划中得到了实施。

三是,专家深入解读阐释,多学科联动发声。“5·17”重要讲话发表后,学校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在学懂、弄通、提高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就如何构建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话语体系,如何建立中国知识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和阐释。

2018年1月15日刘梁剑教授在《人民日报》发文《加快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2020年7月31日高瑞泉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构建中国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历史任务》,陈卫平教授在《江海学刊》(2018年第1期)上发表了《“因时、因史、因事”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李政涛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3期)上发表了《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2018年2月13日文军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上发表了《建构立足中国经验的转型社会学》。

 2019年,“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专题论坛在校举行



深入贯彻落实

推动产出系列重磅成果,不断丰富话语体系


着力组织推动学科话语体系研究,不断产出精品力作


一是,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探究中国特色学科话语体系构建。学校重视并加强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环节的引导和指导,《诠释学辞典编纂与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首席专家潘德荣教授)和《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首席专家付长珍教授),为仅有的两项研究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在已经设立的16项有关话语体系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东师大共占两项,分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首席专家齐卫平教授)和《中国特色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知识结构研究》(首席专家李向平教授);此外,《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席专家王向民教授),其研究重点之一即为构建政治学话语体系。

 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华东师大39项成果获人文社科最高奖

二是,积极承接“三大系列”研究,产出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标志性成果。组织专家学者积极承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三大系列”研究专项,取得了多个原创性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角度,对全国和上海4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总结和阐述分析,体现了华东师大社科理论界的政治高度、思考深度和现实向度,体现了学者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袁振国教授总主编的《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殷德生教授著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40年实践》以及吴遵民著的《终身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三种共12本成果入选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

三是,以学科话语基地和上海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系统推进学科话语体系建设。2018年,成立国内首家教育学话语研究中心,探索孵化,并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在2020年上海市首批设立的15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中,华东师大占得5家,分别是: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负责人李政涛教授)、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负责人文军教授)、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负责人殷德生教授)、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负责人孟钟捷教授)、中国诠释学(负责人潘德荣教授)。

2019年,杨国荣教授获批上海市“文化建设与话语体系”劳模工作室,旨在搭建当代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建设平台,围绕当代中国文化现状认知与核心理念,创建中国的文化哲学话语体系。


回归与开新结合,重大研究专项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通过设立“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开展系列重大专项研究,着力参与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并在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数字与人文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是,设立重大跨学科研究专项“历史跨度全球视野中的老子学说——老子思想的源头、内涵、未来和域外影响的考证与解析”。本项目系统考察老子思想的当代与未来意义,为中国传统智慧的域外传播提供学理支持。目前已完成基于文献时间次序、文本字段相似度、句法结构相似度的全数据古籍可视化图谱,对老子思想的源头进行了初步探究;从认知进路对老子思想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利用动态路径初步构建了老子思想域外时空演进及传播典型路径图,完成了《在华外国人对老子思想价值的认知与认同调研报告》,以及基于道的中国数学思想、中国艺术、中医药、中国农学等研究成果。

二是,设立跨学科重大战略项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创新性提出“多源数据+智能算法+领域专家”(“数智人”方法体系),尝试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下的国际化研究评价品牌,现已完成2013-2019年在11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热点与中国具有引领性和影响力的前沿主题挖掘报告,部分成果已于2020年年底公开发布。

三是,设立跨学科研究专项 “世界汉字智能化传播:古文字智能网络数据库”。以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为手段,推动传统文字学科创新性发展和世界汉字智能化传播。已于2019年公开发布AI+表意文字大数据成果 —“文镜万象”出土文献智能识别释读系统。即将发布智能型数字平台的建设成果,包括出土文字智能识别系统和中国文字智能检索数据库。


 20余年研发积累!华东师大这个“智能镜”技术能让你读懂天书



有效发挥平台作用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学术故事


坚守学术期刊使命与担当,展示中国经验成果、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主动策划议题和专栏,优选话语体系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文艺理论研究》等以文史哲学科见长的期刊,通过开设“再写中国伦理学”、“对话大师”、“国家话语生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如何做中国伦理学”等专题专栏,积极推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构建,主动回应好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现实关切,进一步发挥期刊“虚拟智库”作用,切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融合、引领学术创新。

二是,发挥学报教育版的阵地作用,推进中国教育学话语国际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作为我国高校第一种教育学专业学报,以研究中国教育问题、总结中国教育经验、形成中国教育理论、服务中国教育实践为主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主动策划组织专栏专刊,聚焦重大问题研究和长期跟踪研究,助力中国教育学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术语的构建,推进中国教育学话语国际化。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华东师大教育学研究“两个第一”背后的故事

三是,创设教育学英文期刊,“讲好中国教育故事”。2018年创刊的教育学英文学术期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承担起“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使命,以“多讲”中国教育故事,刊载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文章达50%的方式,通过邀请青年学者给刊物投稿、借助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送期刊刊发的学者研究文章等“主动传播”方式,践行使命责任。

 纽约首发创刊号!华东师大创立中国高校第一份教育学英文期刊

四是,加强国际同行合作,推进跨文化交流。如,《文艺理论研究》与两家国外A&HCI刊物——匈牙利科学院主办的《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以及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办的《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联合主办跨文化合作会议,首次会议于2018年8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联合刊发会议专题文章,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积极推动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



在教育学方面,叶澜教授专著《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英文版正式出版发行,它是面向世界、扎根中国所形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立纲之作,梳理了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提出并论证了体现中国思维、饱含中国文化特质的中国式“教育”表达:“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教育是点化生命的人间大事”。

 叶澜专著《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英文版发布会暨国际研讨会在校举行


面向世界、扎根中国所形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立纲之作,它提供了有核心人物、学术共同体、理论体系和生成历程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新范式。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组织策划出版Curriculum Reform and School Innovation in China(中国课程改革和学校创新)大型英文书系。此外,《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等一批优秀著作入选国家社科成果外译文库;范国睿教授牵头产出Handbook Of EducationPolicy Study等学术界重要影响的著作.

在哲学方面,2016年,杨国荣教授著作《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英译本分别在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rill出版。2019年,Brill出版杨国荣教授著作Philosophical Horizons:Metaphysical Investiga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y此外,冯契“智慧说”理论的第三部《人的自由与真善美》、杨国荣《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等入选中华外译项目,杨国荣“以事观之”的哲学原创成果被列为Contemporary ChineseThought(A&HCI)专辑选题。


发挥国际学术组织平台优势,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一是,构建世界表意文字文化研究国际化合作体系,引领汉字文化研究国际化潮流。由华东师大教育部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牵头,发起成立世界汉字学会,臧克和教授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每年主办“世界汉字学会年会”,搭建全球汉字文化研究者的合作交流平台,扩大汉字及汉字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创办世界首个中国文字专业研究国际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已进入Scopus检索系统)。

二是,创立全球教育院长论坛,宣介教育学话语体系成果。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Global Education Deans Forum, GEDF)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联合发起,为世界领先的教育学院领导者进行合作与对话的常设机制。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帮助教育学院领导者跨越国界和地区,分享经验、汇聚智慧、建立合作,迎接在日益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中的各种挑战,探讨基于全球视野的解决方案。2018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三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看华东师大全球教育学院院长“朋友圈”!他们用政策和实践引领未来

此外,依托华东师大教育及“一带一路”研究优势,发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校长论坛,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总结经验、提升办学品质,逐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发挥上海在全国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做出新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设立海外中国研究中心,传播话语体系研究成果。依托“国际+”行动计划,在美国、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地,创建综合性海外中国研究中心;世界史学科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非洲、越南等地设立了5个海外工作站,打造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促进海外中国学研究交流,为宣传中国知识体系的学术成果提供平台服务。

华东师大首个非洲海外工作站成立,建在这里!

近五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自觉承担文明使命,积极探索用中国话语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守正创新,自觉参与“世界性百家争鸣”。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伟大实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借鉴西方学说、方法,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在中西会通的基础上推动话语创新,在相关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坚持搭建话语平台,推动不断走出去,发出中国学术声音,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题图|李振东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