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林华教授谈“音乐符号运用的内涵文法与外延文法”

发布时间:2021-05-10浏览次数:270

2021429,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音乐学院承办、音乐理论系协办的校庆70周年第13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音乐符号运用的内涵文法与外延文法》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5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导、林华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林华教授首先对“符号”的概念予以阐释,出“人类的一切文明进步都是符号的成果”。符号不同于信号、代号,唯有人类才能籍着符体系号传达信息并成为思维的工具。如用语言交流情意、推断哲理;用数学符号展现逻辑、数理思维;使用艺术符号批判现实、追求精神自由。

林华教授对基于原始符号上发展起来的艺术符号作进一步分析,将符号所要表明的意图分为外延法”与“内涵法”。“内涵”指意象的本身,“内涵文法”即依靠深挖意象内部潜蕴的情意,以及通过同类意象横向非逻辑组合表现情意和幻想; “外延”则是意象的扩展,“外延文法”即立足于意象之外的扩展,通过对意象进行词性分类、异类意象性质的不同关系,加以纵向聚类的组合或对比,从而产生明确的意义。

林华教授例举在文明时代感性表述的音乐中,“内涵文法”具有意象性、非逻辑性、情意性等特点,并以中国古乐、印第安歌曲、京剧唱腔、蒙古呼麦、约德尔等例子具体阐释音乐中对雏形意象的使用,构成基本意象对内涵文法的发展,以及根据异质同构的原理,内涵文法线性的连贯性构成音乐,服务于情感宣泄等具象音乐符号操作

随后林华教授对“外延文法”进行历史溯源并展开论述,随着语言的社会作用变化,内涵文法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不同需求。为了抽象和思辨的需要,开始依靠外延文法的方式组织音符,林华教授指出外延文法具有典型性、逻辑性、展开性等特点,指出最为成熟的形式即巴洛克时代的赋格,以及古典时代的奏鸣曲式。作曲家通过对称性、周期性、节拍性、和声进行、调性布局、音色组合、声部叠置、体裁选择等等写作技巧把具有特征的雏形意象加以初步发展,把不同层次的意象统合为完整的形象,从而完成审美诉求。

最后,林华教授对符号文法与现实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方面比较两种文法美学价值、适用领域,并以歌剧《蝴蝶夫人》选段及自己创作的合唱曲《五星红旗畅想》为例,针对外延文法展开在理论教学、创作教学及表演教学中应用,以及了解音乐符号的不同文法,对于理论、创作和表演的重要意义。从内涵到外延,又从外延解构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音乐审美心理感性表述和理性表述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由此剖析不同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间的差异。思考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原理,才能使写作更符合感性表述或理性综合表述的需要。

讲座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理论系主任郑艳教授作出总结发言。她表示,林华教授的作品及著作富有深度和高度,本场讲座又以风趣幽默的基调诠释了音乐符号的的内涵文法与外延文法,受到了在场听众的热烈反响,并再次对林华教授表示感谢。

 

供稿:音乐学院   文字:朱静宜  摄影:张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