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张文喜: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

发布时间:2022-06-13浏览次数:192

202261018:30,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活动如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张文喜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华东师大哲学系暨马哲与当代文明研究中心孙亮教授担任主持人。张老师从形而上学颠覆的视角,分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入把握海德格尔的思想,同时对马克思思想新的理解提供重要视角。

讲座初始,张文喜教授以五个部分为大家介绍海德格尔思想和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一,破题。张文喜教授首先为我们剖析了这次讲座的主题,我们一定要避免用概念来片面的理解马克思或者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对“颠覆”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坐标基础之上,需要在非日常用语,进入非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第二,张文喜教授以“说谎者悖论”引入“为‘以海解马辩护”部分。其一,海德格尔自我表述只想当一个思维者;而如果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价,或将其定位为哲学家或者是思想家,都必须从海德格尔思想的视域出发。其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有共同的斗争;在人道主义方面,海德格尔受到马克思观察到的意识形态的虚妄的影响。

第三,形而上学是什么。最初,形而上学并非是指哲学,而是可与“神学”相联系。“形而上学”需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论著的理解,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纯粹存在的科学,研究“根本预设”的学科。形而上学的预设,是逻辑上在先性,而不是时间上的在先性;因此并不会建立的情绪、心理等感性活动之上,进而也没有“一门纯粹存在的伪科学。”海德格尔在《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中的“形而上学”的是对笛卡尔“全部哲学是一棵树” 思想的发展,是本次讲座的核心。

海德格尔以树根、树干、树枝的比喻对形而上学做出追问。土壤对树干的作用,正如追溯形而上学的树根来理解,不可能从形而上学内部来理解。海德格尔“超出存在者,介入存在”的思想,建立于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但也超越了这种“物理学之后”;当我们考察存在者时,就已经将“存在”解蔽。海德格尔指出“形而上学的终结”需用形而上学在完成之前的所有时代,需要对现代性因果法则的批判。

第四,一种非形而上学思想可能性的比较。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是非概念化、非观念范式的思路,都具有动态的特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展现了一种非形而上学思考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为“劳动异化没有剥夺私人获得希望之中自由的东西”,同时海德格尔通过生产劳动把马克思历史观当作科学知识加以拒斥。但海德格尔“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形而上学”的理解,是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误读。

第五,疑虑。同时在“以海解马”的历程之中,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疑惑,需要通过对时代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给予解答。

讲座的讨论环节,张文喜老师与同学们分别就“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理解的中介问题”、“海德格尔思想中留存的黑格尔的精神的形而上学因素”、“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的文本理解”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对同学们对马克思文本阅读提出了实践性的引导。

最后本次讲座由孙亮老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