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孙红杰:以历史眼光审视音乐表演

发布时间:2022-05-30浏览次数:434

2022519日(周四)18:00,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7场——《以历史眼光审视音乐表演》于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孙红杰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孙红杰教授提出近些年来国内有关西方音乐表演方法论的研究逐年上升,但对西方音乐表演史的关注度却始终不高。他认为,无论是西方音乐史学研究还是西方音乐表演研究都尚未能够充分认识到西方音乐表演史所具有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

因此,孙教授本次讲座立足于音乐表演实践本体,系统性地探讨了如何在历史眼光下审视音乐表演的意义。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何谓“历史眼光”;2.为何需要“历史眼光”;3.如何运用“历史眼光”;4.运用“历史眼光”何益;5.如何培养“历史眼光”。

第一,何谓“历史眼光”。孙教授认为“历史眼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注重从“过往经历”中寻求对“当下状态”的理解;二是谋求以“过往经历”作为预判“未来导向”的依据。“历史眼光”既是把握好“过往”与“当下”的辩证联系不将其割裂或对立的关键,同时运用“历史眼光”也是在运用一种“发展”的眼光,一种以可持续为导向的“探索”眼光。

 第二,为何需要“历史眼光”。对此孙教授总结了以下三点:1.“诉诸过往”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方式;2.“历史眼光”能够体现表演者的学术素养;3.“历史眼光”能够启发表演理论研究。教授认为对于“过往”的关心与依赖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历史意识”,它使我们总会从过往的经验中寻求答案;而在音乐表演中,良好的音乐演绎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艺术素养与学术素养,前两者就像是人的骨骼与器官,而学术素养则是一个人的灵魂,它将演奏者的品位与思想完全展现于演奏实践之中;而“历史眼光”也使得表演理论的研究领域得以拓宽。

 第三,如何运用“历史眼光”。关于这一点,孙教授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一是使“历史眼光”与“人性眼光”融合;二是着眼于六个“人性维度”。后者涉及到六个层面:时代风俗惯例(外貌气质因素)、体裁史知识(社会关系因素)、表演风格属性(族性家庭因素)、音响结构组织(内在体格因素)、作品演绎史(个人经历因素)以及主体批评意识(学识品位因素)。

第四,“历史眼光”何益。孙教授总结了以下三点:其一,提升审美素养;其二,优化表演策略;其三,强化研究能力。

第五,如何培养“历史眼光”。针对这一问题,孙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专题性的系统学习;二、实证性的案例考察;三、体悟性的人格阐释;四、创造性的表演尝试。他认为,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演奏家们在演奏时实现“历史维度、现时温度与自我风度”的融合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会。讲座由西方音乐史导师董放副教授主持。会后孙红杰教授同与会师生围绕“如何从人性的六个维度分析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对于音乐意义生成的影响与关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师生们对以历史眼光审视音乐表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历史眼光的音乐实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