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智能时代孤独症康复技术

发布时间:2022-05-26浏览次数:225

2022522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与科技处联合主办的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智能时代孤独症康复技术》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论坛特邀请教育领域、康复领域、计算机领域专家进行报告。为响应国家七部委提出的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促进残疾人就业计划,论坛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孤独症儿童训练模式。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顾小清教授主持,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赵伟时担任点评专家。共70位专家、学者、一线康复师和家长代表出席线上会议,历时3个小时。

首先,“幸福之花”项目《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系统》的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副教授陈东帆做了主旨发言。陈老师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课程、APP软件、实践基地和数据分析等4个主要板块,课题组使用智能技术手段研发训练课程和配套软件,在实践基地开展了大规模循证实验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设“自闭症数据模型”。目前课题团队已经开设了100场儿童康复训练课,有40位孤独症儿童参与课题实验,已完成14项专利申报和8个软件著作权。专家点评指出:“幸福之花”课题将高科技手段运用到自闭症人群中,进行许多有益尝试,期待这个项目能够让更多孤独症儿童受益。

其次,上海徐汇区博爱儿童康健园主任、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促进会理事王恒民老师“以职业为导向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模式”为题介绍了康复机构作为“幸福之花“实践基地,与课题研究形成“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有效衔接,完成了构音语音、社交融合、执行功能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实验工作,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点评专家表示希望疫情结束后能够到“幸福之花”实践基地去参观、学习。

再次,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匡瑛教授以“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政策解读”为题回顾了我国特殊人群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职业教育历来是我们国家特殊教育事业中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在十四五期间,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用普惠加特惠的服务手段,将给特殊人群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

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通讯与电子工程学院技术专家田应洪博士以“基于姿态识别技术的孤独症儿童行为分析研究”做了报告。他提出,姿态识别技术是机器人智能识别技术链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田老师带领研究生已经初步识别了孤独症儿童的姿态和表情,这是一项极具挑战且具备自主产权的科研工作。

最后,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青年学者陈圣棣以“机器学习技术在孤独症诊疗与训练中的应用”为题做了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在课题中的技术实施方案。在孤独症儿童训练过程中,评估测量数据多为主观数据,孤独症儿童训练时间跨度比较长,训练项目繁杂,很难做出全面而定量的分析建议与效果预测,而通过数据模型进行病理预测已经在糖尿病和乳腺癌病变预防中开始应用。陈圣棣将孤独症儿童离散的行为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同时编制数据分析程序,根据评估指标对孤独症儿童未来的职业技能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完善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数据模型”,进而准确预测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进程。

 

随后,论坛进入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代表都踊跃发言,发言延续到5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