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柏夷教授谈“《真诰》与《世说新语》——以郗愔为例”

发布时间:2019-03-15浏览次数:142

201938日下午,人文楼4330会议室坐满了校内外师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国际著名道教学者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受邀到我系作了题为“《真诰》与《世说新语》——以郗愔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罗争鸣教授主持,吸引了多位文史学者和众多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柏夷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道教研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道教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明遗产,他一直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来证明,道教是中国历史、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所讲的《真诰》与《世说新语》只是他研究项目中具体而微的一点。

本次讲座所涉及的材料来源主要是《世说新语》和《真诰》,从这两部同时代的作品中的相关记载来分析郗愔的人物形象。《真诰》是东晋时期的一部道教经典,记载了杨羲、许谧等人的通灵事件,顾欢搜集整理编为《真迹》,陶弘景又加以注解整理,形成《真诰》。其中记载了大量的“神仙降言”。郗愔字方回,高平金昌人,有时也称“回”,郗鉴之子,本是北方士族,随晋室南迁,把家族信仰的天师道带到了南方,与南方本土信仰交流融合形成新的道教,杨羲就是代表。柏夷教授认为,《世说新语》多记载社会上的评论和传言故事,是从外部角度描述人物的言行,而《真诰》则是从宗教角度,从内部描述人的性格和心理,这两部作品中的郗愔形象是有一定差异的。随后柏夷教授列举了大量材料,说明《世说新语》中的郗愔是一个名气不高、关爱家人、不贪不争、畏惧死亡、修道精进的形象。再看《真诰》中的郗愔,他和许谧等人来往密切,也得到过一些真人降言,真人看到他修道之时虽勤勉精进,内心却仍有犹豫不定,不能一心向道,如果能辞官入山潜心修道,就会有很好的结果。两部作品对比来看,郗愔的形象更加丰满。

柏夷教授说,做这样的研究不是要证明郗愔是个很重要的人,而是传递一种研究方法,把俗世的评价和真人的评价对照来分析人物形象。《真诰》中提到许多历史人物,陶弘景做注释时用史书进行参照,看这些人的评价是否一致。陶弘景所用的许多书现在已经散佚了,但《真诰》中所保留的这些信息仍然有极大的价值。


柏夷教授指出,《真诰》是佛教传入之前为数不多的对死后世界的描述。佛教对地下世界的描述是地狱,人畜混杂,在地狱里受苦受难。而《真诰》中描写的酆都却很不一样,人们死后到了地下,仍然过着如生前一般的生活,仍然劳作,为官,只是不会再有死亡。生前所做的恶事会在死后世界清算,真人会按律法来判决,决定在死后世界过怎样的生活。

最后,柏夷教授再一次强调,不要把《真诰》单独地看作宗教典籍而不去阅读,其中保存了大量文化内容,对文学、历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他正在从事《真诰》的英译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知道如何解释一些特有概念,只能详加注释,最后形成的译本已经变得简单易懂,却失去了原始文本晦涩模糊的特点,究竟如何翻译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积极提问,与柏夷教授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