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解放区文学中的青年政治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20-01-02浏览次数:536

20191227日,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黄锐杰讲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解放区文学中的青年政治研究在物理楼301会议室举行开题沙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尖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尧天讲师参加了此次沙龙。

黄锐杰讲师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整体规划以及研究的最新进展。罗岗教授指出,这一课题接下来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第一,研究延安知识青年,除关注中共“修养”话语背后的古典渊源之外,也需要注意到古典“修养”话语背后的“个人性”以及中共在这一点上的突破,即中共对知识青年的改造是在动态的政治过程中进行的,这是一次由上到下的阶级整合运动;第二,研究延安的农村青年妇女,需要注意到其中的妇女干部问题,这些妇女干部虽是干部,但不在政法体系内,她们发挥着中共宗法社会改造的抓手作用,比如赵树理笔下的孟祥英;第三,延安农村青年走出宗法社会,参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卞之琳、丁玲等为此写了许多纪实作品,这些作品值得重新审视。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解放区文学中的青年政治研究”开题沙龙现场

倪文尖副教授接着指出,“解放区文学中的青年政治研究”中的“青年政治”需要重新定义,要将重心放在“青年政治”而不是“青年的政治”上。换言之,“青年”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实指。其次,他建议可以由延安时期的杂志《中国青年》入手,做到史论结合。再次,他指出,研究解放区文学不要局限于文学,要把文艺的一面充分整合进来,延安时期的民歌、秧歌剧、木刻、版画、电影等等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他指出,解放区文学虽然是整体性的区域文学,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根据地之间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关注,比如冀中地区因为处于前线的关系政策上就比较灵活,因此会出现孙犁这种独特的解放区文学作家。

孙尧天讲师补充指出,虽然课题研究的是解放区文学,但其实践却借助新中国向前自然延伸,这一后续视野在研究解放区文学时也不可或缺。同时,边区和解放区在40年代仅仅是一种区域文学,其与国统区文学的联系也值得注意,比如秧歌剧当时就传到了国统区。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华日报》等的大力宣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解放区文学当时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真切的新的可能性。研究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如何接受解放区文学会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课题负责人黄锐杰讲师发言

黄锐杰讲师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并就具体问题与几位老师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沙龙最终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这次的讨论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供稿|黄锐杰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