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马军研究员谈“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中国学术界的因应”

发布时间:2019-11-17浏览次数:202

201911714:00在历史系1306室举行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军研究员的讲座《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中国学术界的因应》,讲座由历史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李孝迁教授主持。马军研究员研究兴趣广泛,在军事、上海研究、汉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此次讲座缘起于马军研究员深感史料异国收藏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他回顾历史上莫里循文库被日本收藏的往事,以期这段历史能为今日之鉴。



马军研究员谈“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中国学术界的因应”

莫里循(1862-1920),为中国晚清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出生于澳大利亚,颇有冒险精神,一生喜好旅游和收藏书籍。以前学界对他的关注主要放在他的政治身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和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而并没有特别涉及他的学术收藏:莫里循文库的来龙去脉。莫里循文库大约形成于1897-1917年的20年间,起因是莫里循不懂中文,需要从西文文献中了解中国。根据马军的研究,莫里循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图书,比如出入拍卖行、购买外交官的藏书、偶然所得等,日积月累,到1917年,莫里循文库共有24000册书、6000多本小册子,包括了20多个文种,被库寿龄(Samuel Couling)评价为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汉学收藏文库。其中包括许多珍稀的书籍,比如有多种早期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还有大量的字典、辞书等,将近四、五百种之多;另有诸多完整的西方汉学期刊;法国著名汉学大师儒莲的著作达到了53种,等等。该图书馆先存放于东交民巷马建忠的一处老宅,并建有放火设备。莫里循还为图书馆建了目录。

马军研究员指出,1912年民国成立,莫里循决定回澳大利亚,开始想要卖出他的文库,到1917年,莫里循正式与岩崎男爵在北京签订协议,共有将近六年的时间。这段时期内,中国有影响力的人物、美国汉学界、日本岩崎家族都曾经有意向购买他的文库。但由于莫里循希望该文库留在远东地区,美国方面未能达成意愿。那为何中国方面最终也没有购买成功?马军分析道,中国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应对。他从史料中存留的片段,分析了王宠惠、汤化龙、袁世凯、张謇、丁文江等人求而不得的原因,并从莫里循本人的角度,分析他为何决定把文库托付于日本。在马军研究员看来,北京过于动荡的政治局势和日本相对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日本当时较好的世界形象,促使莫里循选择了后者。马军认为,当时与莫里循交从过密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方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学者,如梁启超等,应当懂得该文库的价值,但他们都没有尽力留下这批珍贵的材料,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马军在讲座最后展示了莫里循文库到达日本后的情况和现在的收藏状态。他爬梳了大量史料,分析后来去日本瞻仰这批材料的中国人士的心理因应,他们大多流露出对于珍贵材料流落在外的悲叹和民族命运不济的痛苦。1927年国民党掌权后,书籍和文物的流失才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历史系包诗卿老师提问,清末民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途径是哪些?这批书之所以无人努力去挽留,是否因为书籍比较庞杂?王燕老师问道,有无材料显示莫里循考虑过将文库搬到上海保存,伯希和与莫里循有无往来?贾菁菁老师询问,这批书的价值究竟如何,等。马军研究员一一作了解答,指出,清末西人了解中国的途径大为拓展,这批书的价值是相当高的。但与莫里循来往的人士中,真正的汉学家屈指可数,可能这也是没人能够正确理解文库价值的原因。最后,大家还提出了每本书籍的价格昂贵等问题,饶有趣味。


供稿|历史学系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