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施议对教授谈“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最近两个甲子——兼谈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

发布时间:2019-11-15浏览次数:275

2019117日,以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最近两个甲子——兼谈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题目的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4255会议室进行。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惠国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施议对教授谈“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最近两个甲子——兼谈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

施议对教授主要围绕着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最近两个甲子展开,时间界定是从1916年至1976年为第一个甲子,1976年至2036年为第二个甲子。这两个甲子中,中国诗歌历经正与变、升与降,乃至存亡生死的大搏斗。第一个甲子,在1916年时,新诗诞生而旧诗被宣告死亡;但是直到1976年,新诗也没有在形式上取得成功,旧诗却在天安门诗抄中由暗转为明。施议对教授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胡适《尝试集》中的新诗,很多是来自于《生查子》《踏莎行》《好事近》等词调,也就是新诗的根基仍旧是来自于旧体诗词。

第二个甲子,施教授认为现在还未结束,尚不能做出结论,只可以做出一些预测,但是旧诗会否由生而复死,则当拭目以待。施教授也对两个时期旧体诗的的境遇做了总结,第一个甲子是诗运受制于时运,第二个甲子是诗运受制于文运。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均起一定作用,第二个甲子的开始,诗词与政治的联系也显得更加紧密。施教授也对现在诗词界的发展提出了看法,认为在内容上应该回到诗三百中“风雅颂”的比例,以诗立教、以诗立学。在旧体诗词入史的问题上,施教授认为新诗一百年,标榜史册;旧诗至今仍找不到一个合适于自己的名字。从诸多作家作品的讲解中,施教授既描述旧体诗词的来龙去脉,也尝试为其正名,进而以一确确实实的名义登上中国文学史的大雅之堂。

朱惠国教授总结讲座,朱老师认为“两个甲子”的观点极具启发性,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命运究竟如何,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评价标准中的诗教与诗学也是尤为重要的,需要在当下的环境里谈当下的问题。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曲晟畅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