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Christopher Day教授谈“卓越教师及其完满生活:洞悉复杂教学世界、追求卓越育人质量”

发布时间:2019-11-07浏览次数:455

2019111日,华东师范大学第216期大夏讲坛在中北校区出版社四楼的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到来自诺丁汉大学的克里斯托夫·教授(Christopher Day)。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的董辉老师主持了此期讲坛。同时,此次讲坛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聆听并积极参与讨论,反响热烈。



克里斯托夫·教授

戴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卓越教师及其完满生活:洞悉复杂教学世界、追求卓越育人质量》。该讲座以八个“简单提示”为导入,揭示了教师工作的环境的交互性和复杂性。他指出,教育的责任包含了行为、价值、理念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得教学成为一段富有教育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一种“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德责任。由此可见,“责任感”是成长为“好教师”的重要前提。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独特性,“好教师”的工作必然面临重重困境与种种机遇。除此之外,“好教师”还需要有不断学习的好奇心。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并处理实践压力的热情,也是一种由“向外求”到“向内索”的投射,更是一种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意义探寻。最后,他总结了关于“好教师”的四种品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扎实的知识、仁爱之心。

随后,戴教授对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群体进行分析。首先,他认为,当考试成为一种目标而非手段的时候,过重的工作负担、过快的组织变革、缺位的学校支持以及失配的家校合作等种种因素可能会造成教师工作焦虑感、压力感以及职业倦怠感。他尤其关注中国教师的压力与职业倦怠感。通过相关研究,他发现,2014年到2018年,过半的中国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压力,而行政式管理是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上述问题最终导致了教师的流失,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同样面临此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世界性议题,使得教师群体面临重重挑战:复杂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对“最优教学”产生了困惑;不同的职业认同使教师对专业发展产生了质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对职业生涯的热情。

Christopher Day教授谈“卓越教师及其完满生活:洞悉复杂教学世界、追求卓越育人质量”

据此,戴教授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路径。首先,在教师职业生涯六个不同阶段的基础上,他以教师的工作年龄为横轴,教师工作效果为纵轴,勾勒出教师职业生涯起伏状态。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教师的工作效果可能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在47年期间达到最低的工作效果。但是,随着教师工作的调离,其工作效果可能又会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这实际上呈现出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职业承诺(commitment)的动态变化。在职业生涯初期(0-7年),教师更倾向于持续的职业承诺;而在职业生涯末期(24年以上),教师的职业承诺可能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他发现,一方面,持续的职业承诺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领导力的发展、支持性团队的建设以及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职业承诺也可能会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他指出教师抗逆性(resilience)的重要性。由于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具备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即抗逆能力。高抗逆性的教师在专业维度上能够很快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在情绪维度上具备与他人“共情”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与他人对话;在动机维度,能够把实现学生的持续提升与发展转化为工作动力;在社会维度,具备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同事(也被称为“社会资本)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戴教授还提到了教师的身份认同。他认为,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职业承诺的重要保障,也是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的结合。而且,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受到文化结构、社会政策、工作环境以及个体因素四个层次的影响。推动积极的教师职业认同,则需要从教师的情绪能量入手,使教师有意愿和能力投入日常工作。

在此基础上,戴教授提出了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五大要点。首先,他指出领导力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需要有一种领导力的支持,因为教师的工作内容是由领导力建构的。在有效领导的学校环境中,教师工作可能更为有效。其次,他认为保障教师质量,让高效教师致力于提升学生学习,将有助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并且,还需要教师合理利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与同事进行良好的互动。为此,需要在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互相尊重(interpersonal respect)、个人关怀(personal regard for others)、角色能力(role competence)以及个性完整(personal integrity)。通过信任关系的构建,一方面,教师的职业承诺得以增强,教师的创新性得以激发,他们开始将视野投向更为广泛的世界,最终,专业共同体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业表现也会有所提升,他们也会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最后,他指出,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需要一种与他人交往,进行情感互动的能力。

临近讲座结束之时,戴教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简要总结。他再次强调,无论是在智商还是在情商上,教师的工作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并且,教师效能是影响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关键。同时,教师积极的工作情绪与动机能够引领教师走向卓越。可以从职业承诺、抗逆能力以及身份认同的视角来思考改善教师职业倦怠、降低教师流失率的路径与措施。最后,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多途径的协同增效,教师队伍的质量才可能得以持续提升。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就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学业困境,如何界定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六个不同阶段以及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何得以发挥等问题踊跃发言并得到了戴教授的细致回应。通过与戴教授展开的专业“对话”,现场听众和同学们受益匪浅。对此,戴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整个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教育学部教育管理系     编审| 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