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张文宏教授谈“中国社会学定量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12-25浏览次数:890

20191218日晚上18点,华东师范大学2019知名学者学术讲座32场暨2019城市社会与文化讲坛18讲,在法商北楼525室如期开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中国社会学定量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持,来自不同院系的60余名师生参加。



张文宏教授谈“中国社会学定量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讲座伊始,文军教授向在场师生隆重介绍了张文宏教授,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向其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学院锦旗。

讲座开篇,张文宏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背景。2018年正值中国社会学重建四十周年,张文宏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审视中国社会学定量研究发展脉络以及现状的大好机遇。他从《社会学研究》、《社会》及《中国社会科学》三本重要期刊自创刊到2018年间发表的8640篇论文中,选取了其中涉及社会学量化研究的1250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使用数据、研究假设、统计模型、结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具体来说,张文宏教授首先对1250篇定量论文的题目(包括主标题与副标题)进行了文本分析。在剔除了无特殊意义的通用词汇后,得到了词汇出现频次超过17的热词,再以词汇云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是“中国”、“社会”、“研究”、“调查”等通用词汇。随后,张文宏教授又删了去这些常见通用词汇,再次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出“城市”、“农村”、“数据”、“实证”、“网络”、“阶层”、“家庭”等其他高频词汇。由此,张教授总结出,四十年间,三本期刊的定量研究绝大多数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充分体现了定量研究的研究性质。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社会网络与资本、家庭等领域。另一方面,“城市”、“农村”等词汇的高频词也反映出重建后的社会学在保留了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研究传统的同时,又紧跟时代发展的特征,关注现代化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城乡经济、人口的影响。

张文宏教授还指出,通过上述的文本分析方法,我们虽然能够感受到,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社会学定量研究也在随之发展进步。但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这一领域,学界尚还没有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达成共识,研究者在界定和测量社会资本概念时表现出宽泛化、随意化的倾向,导致测量的混乱和对同一结果的迥异解释,以及陷入区位谬误的泥潭,阻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再以社会分层及流动领域的研究为例,不同学者划分阶层的方式和标准不同。随着时代变化,中国阶层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但许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仍然在沿用传统、习惯的分层方式,这导致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时代特征,此外,这一领域还存在模型使用不规范、过分注重数据和模型而忽略因果逻辑等问题。

接着,张文宏教授又依据这些定量研究论文的数据使用情况,为中国社会学定量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1990年的复兴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学的重建,社会学者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统计调查。第二个阶段是1990-2000年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学领域的统计调查开始出现学科制度化和学术研究专业化的倾向。第三个阶段是2000-2019年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一阶段的定量研究,从小范围的调查转向全国性的综合调查,能够满足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需求,同时调查数据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证。

最后,张文宏教授向在场师生阐释了确保定量研究规范性的有效方法,即明确的结果解释。张文宏教授总结说,好的量化研究就是要让外行在看不懂模型的情况下,仅靠研究的结果就能理解论文的内容。

讲座接近尾声,在场师生纷纷就本场讲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张文宏教授均给予中肯回应,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图、文|常嘉帅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