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顾东辉教授谈“社会工作的迷思与解读”

发布时间:2019-12-18浏览次数:1172

20191215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2019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62场在我校中北校区田家炳书院413室正式开讲。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社会工作的迷思与解读》的报告,讲座由社会工作系副主任何姗姗副教授主持。

何姗姗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主讲嘉宾

讲座开始,何姗姗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主讲嘉宾顾东辉教授,并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向顾东辉教授赠送主办方的纪念牌与社会发展学院院旗。

顾教授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启今日的讲座,针对“你觉得什么是社会工作”这一问题,现场参与者热情地参与其中,顾教授也对回答进行了总结,强调社工重在参与与做出实际地行动。接下来顾教授进入讲座的正题,即社会工作的迷思和解读。

顾东辉教授谈“社会工作的迷思与解读”

首先,顾教授从三个方面对社会工作的功能迷思进行了介绍。第一,社会工作对于从业者有成长的功能,成功和价值是人生的重要追求,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好专业,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很好载体,综合素质则是成功、幸福和价值的基础。第二,社会工作于对象有助力功能,显功能包括帮助服务对象疏解困境、满足需求、促进人在场境的适应性平衡,显功能则体现在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中,即发展服务对象的能力。第三,于外部环境的促优功能,经济方面,社会工作开辟就业领域,进行生产消费,降低社会成本,积累国家财富;政治方面,社会工作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彰显民主精神,创新社会管理等;社会层面,社会工作可以舒缓问题,推进公正,促进和谐。

接着顾教授对社会工作的本性迷思进行了详细阐述。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的专门活动,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都需要助人自助,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场所,都能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方法。顾教授提到社会工作的本真品性,其基本内涵是协助镜中人或者说社会人(person in environment)的社会健康进而整体发展的专业活动。同时,顾教授从《红楼梦》等种种生动有趣的范例中剖析人的特性和需要,并具体阐述了社会工作的对象、主体、目标、伦理和方法,强调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的兼顾,推动个人改变和环境改变协同进行。

之后,顾教授具体分析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迷思。社会工作在1917年被视为专业,他强调,任何专业都是在应对挑战中产生的,社会工作也不例外,其助人自助为主的临床社会工作有其专业性。顾教授总结概括出,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包含六个方面:拥有理论体系、经过规范训练、体现专业权威、具有伦理守则、拥有组织文化并且得到社会认可。通过中国社会工作的“扩展SWOT分析”,顾教授指出,社会工作存在本土特性较为薄弱、教育质量还要提高、社会认同尚需提高的问题,而上海的社会工作相对处于全国发展的前列,呈现出中平格局,

顾教授也重点强调了社会工作的概念迷思,对助人自助的概念进行了精细解读。首先是“助”,从物理视角、社群视角和职业视角分析,“助”是协助和扶助,而不是无微不至的帮助。其次是“人”,是基本需要不足、面临困境的人群,这一人群处于无助的境地,自身不能走出困境,且主动来求助,“人”是可控的个人及组合。第三个是“自助”,要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的自身能力及其目标,协调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责任,兼顾可行性和效果。总体而言,“助人自助”的目标是自助,在服务过程中要突出“阴阳之道”,重视服务对象自身能力的拓展。

讲座合影

讲座逐渐进入了尾声,来到了Q&A的环节。这一环节参与度非常高,与会者积极提问,顾教授对相关问题给出了启发性的回答。有同学针对讲座内容中的“社会工作准专业性”进行提问,也有同学问及如何提高社会工作的认可度,顾教授指出,重点是社会工作能否在疑难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作为资源拥有方需要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但是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专业认同感,改变大局。关于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顾教授也做出了解答,他表示社会工作的核心框架是人在环境中,兼顾个人与环境的改变,其专业智慧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未来可以做很多跟人互动的岗位。此外,顾教授也对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辨析作出了回答,他强调慈善针对人,公益针对人和物,社会工作则以人为核心对象,并且注重专业技能。社会工作应该学会公益慈善募集资金的经验,而公益慈善则应该学习社会工作项目管理和增能赋权的经验。三者应该同构异涵,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最后,何姗姗副教授再次对顾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参与成员们合影留念。本次讲座中,顾东辉教授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的迷思点和困惑点,从功能迷思、本性迷思、专业迷思和概念迷思四个角度展开介绍,强调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健康工程师,兼顾助人自助与促境美好,帮助同学们厘清困惑,坚定对社会工作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在聆听和互动中,大家收获良多。


供稿|林宇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