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赵注《孟子》传本与校勘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17浏览次数:438

20191213日,由我校古籍研究所青年老师王耐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赵注《孟子》传本与校勘研究”(批准号:17CTQ043)中期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楼A204会议室举行。参加开题沙龙的学者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刘永翔教授、戴扬本教授,以及来自古籍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张文和唐玲。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赵注《孟子》传本与校勘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赵注《孟子》即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现存主要有经注本和注疏本两种形式,因此本课题的赵注《孟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赵岐注的经注本和注疏本。该课题的主要内容即对其历代传本、历代学者之校勘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并尝试在现有条件下对赵注进行新的汇校。

在本次沙龙中,课题组负责人王耐刚以“从批校到刻本:焦循《孟子正义》成书考实”为题,向与会的各位老师汇报了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清代扬州学者焦循被称为“一代通儒”,其所撰《孟子正义》代表了清代《孟子》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作为赵注《孟子》体系的重要著作,其撰著过程向来为学者所重,但因为材料有限,所以有诸多问题尚存疑窦。王耐刚以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存焦循与《孟子》相关的批校本、稿抄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孟子正义》成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辨析。报告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存焦循与《孟子》学有关的批校本、稿抄本等,重点是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焦循批校《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焦循稿本《孟子补疏》、南京图书馆所藏稿本《孟子正义》等7种资料。第二部分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孟子正义》的成书过程分为批校阶段、补疏阶段、长编阶段、《正义》阶段四个节点,利用相关书札、传世文集等资料对撰著的相关史实进行辨析。第三个部分主要揭示从批校到成书这四个阶段中个,焦循自始至终所持有的一些学术观念。第四个部分则是从这些材料中,分析焦循撰著过程中观念的成熟与发展。同时,王耐刚还强调,这些过程的分析,表明学术史研究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性的研究并不否定最后成书的刻本的价值。

最后,王耐刚又向参与本次沙龙的各位老师介绍了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现在主要的关注点是《孟子注疏解经》的相关校勘工作,去年主要是完成了八行本与阮刻本的对校,今年则主要是进行阮刻本与十行本的校勘。现在的难点是阮刻本与十行本都存在着补版、早刷等问题。

报告结束后,与会老师们热切交流,积极讨论。各位老师就第一部分报告的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就项目的进展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王耐刚也向各位老师们表示了感谢。


供稿|王耐刚   编审|史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