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郅庭瑾教授撰写的研究报告《以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获得中央宣传部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该研究报告是郅庭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成果质量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担负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对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功能具有重大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重要途径。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厘清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实践路径。
该报告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岗位任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三类场景中的评价进行分析,凝练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岗位任职评价方面,师德作为人才引进首要标准的地位得到巩固,学术水平是门槛,教学能力是最终决定项,学科背景和党员身份愈发得到关注。年度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依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在评价中的比重逐渐加大。职称评审评价方面,分类评价制度初步建立,教学和教学研究得到强化,代表作制度全面推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更加多元。
研究成果表明,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聚焦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分类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日常育人工作的评价不多,未能很好地体现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特殊性。报告提出,为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需要改善各类评价场景中的主体、内容与方法,体现高校思政课的特殊价值。第一,完善以小同行评价为主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人才分类评价要求,将高校思政课教师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两种类型分类评价;完善以“小同行”评价为主的专家盲审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政教育评价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中长周期为主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给予新进青年教师成长空间;实现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的结合。第二,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传播者、研究者三种身份的职业定位,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内容,体现职业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者角度,在师德评价时重点考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育能力;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角度,在教学评价时重点考察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日常思政教育情况;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角度,科研评价时重点考察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水平,认可多元化的科研成果。第三,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强调评价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和服务作用。明确教师评价的思路,由“筛选和问责”转为“激励与服务”。基于评价结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改进教学、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引导与训练,使评价服务于教师的发展需求。
该研究成果在学术价值上,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传播者、研究者三种身份的职业定位出发,客观真实地描述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基本状态与时代特征,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为学界拓展和深化教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学理基础,为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提供理论维度的支撑。在应用价值上,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指标体系,以此引导思政课教师发现自身使命担当,激发职业满足与认同,努力适应职业需求,最终达到“育人”和“自育”的终极目标。课题组将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切实加强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