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高丙中教授谈“优秀文化的自我声称问题:非遗保护提供的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0-11-24浏览次数:336

20201116日晚7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以腾讯会议为媒介,在线上进行了题为“优秀文化的自我声称问题:非遗保护提供的解决方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36场,也是社会发展学院城市社会与文化高水平讲坛2020年第2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陈进国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在本次讲座中,高教授首先对讲座议题的思路做了一个概述。本次讲座内容按照“我们的问题”、“问题分析”和“发现解决之道,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几个部分依次展开。

 围绕着人类族群的尊严、羞耻感,高丙中教授指出了以往优秀文化的自我声称问题中的悖论——承认的悖论是承认不可能。优秀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参照的比较判断,确认某项的优秀性,不可避免地就会构成某人或某群的优秀性连带判断。自我主张的优秀性就是意图达到连带判断,造成悖论:别人的或承认方的不优秀。

在第二部分中,高教授分别从评价尺度和理论与技术的进路两个部分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评价尺度中,他首先对一扬一抑的这一评价套路做了分析,指出这一评价尺度的套路在于宣扬有利于自己的价值观,以便作为评价框架。在理论与技术的进路中,他对文化和文化交流这两个概念做了梳理澄清,指出文化是群体或共同体之间相互表述总的区别的概念,是通过依托一些高度选择性的具体项目来支持这个总体性的区隔表述,但不在于比较这些项目;而文化交流是指实际发生的各种具体项目的迁移,是对这个项目迁移的概括性表述。

在最后一部分,高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作为一项伟大发明在理论上的卓越之处在于,它第一次理顺了人类各种群体在文化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关系。这个概念及其背后的理念设计了一个古往今来最具有包容性的框架,成为各种文化为自己的优秀性被欣赏而竞争的第一个对等互惠的公平方案:不同社群不用通过漠视或贬低他人的文化而展现自己文化的优秀性,不同文化的优秀性可以并存、互生。他指出,联合国系统所支持的新文明规则在背后发挥了支撑作用:人是有尊严的,每个社群都有被承认的权利,也都应该有此种机会。

讲座结束后,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陈进国以及其他与会者就相关问题和高丙中教授在线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讲座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吴泽霖人类学纪念讲座”的第九讲。“吴泽霖人类学纪念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于2012年设立的年度性人类学纪念讲座,以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先生冠名。吴先生曾长期在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大夏大学执教,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早期主要开拓者之一,特别是在西南民族地区研究上卓有建树。迄今,受邀主讲的海内外人类学家包括王铭铭(2012年)、景军(2013年)、周永明(2014年)、庄孔韶(2015年)、范可(2016年)、阎云翔(2017年)、吴飞(2018年)、David Palmer2019年)、高丙中(2020)。


供稿|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