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大数据时代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地缘环境跨学科创新团队论坛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1-12-03浏览次数:910

20211128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胡志丁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跨学科研究”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地缘环境跨学科创新团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地理馆301会议室及腾讯会议室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及师生60余人齐聚一堂,讨论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地缘环境跨学科研究的思路、理论与方法,并听取特邀专家意见。

此次会议邀请到了多位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参会:特邀点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葛岳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瑞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杨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王向民教授。会议报告人有胡志丁研究员、叶淑兰副教授、万青松副研究员、张红副教授、杨一帆副研究员、郭琪副教授、李晔梦副教授、张锐副教授、易鑫磊副研究员。会议由胡志丁、张锐、万青松、易鑫磊老师分阶段主持。

第一阶段由胡志丁研究员主持,胡志丁、叶淑兰、万青松三位老师做了学术报告。第一位报告人胡志丁研究员以《地缘环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与新视角》为题,从地缘环境研究起源与发展,国别地缘环境与国家对外决策,跨学科对比与地缘环境研究缘由三个方面进行汇报。胡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每一个地缘战略理论都是在分析特定时期特定国家面临的全球地缘环境。正是这种国别地缘环境差异导致不同国家需要不同的地缘战略。最后,胡老师得出地缘环境既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还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的结论。

第二位报告人叶淑兰副教授以《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研究:理论创新与学科融合》为题进行汇报。叶老师首先讲解了话语权的概念和演进;之后分析了中国国际关系的理论创新;最后从“媒介传播说”、“对外交流说”等多种角度对话语权的学科融合进行了考察,并且提出未来话语权学科融合的趋势:大数据的引入、文理科融合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融入的趋势。

第三位报告人万青松副研究员以《俄罗斯地缘环境的评估方法》为题进行汇报。万老师首先对国际关系的学科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其次对俄罗斯地缘环境评估方法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概念的操作化,地缘维度的确定和指标的构建。最后从大数据介入国际层面的地缘环境研究的局限性,能否超越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大数据时代与“后真相”时代的交织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第一阶段三位报告人

第二阶段由张锐副教授主持,张红、杨一帆两位老师做了学术报告。张红副教授以《复杂性视角下的地缘环境分析》为题,从地理复杂性、城市格局与演化复杂性、全球网络的关联复杂性、地缘环境分析知识图谱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并基于地缘环境本底数据和Gdelt全球事件数据库对地缘环境知识图谱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了地缘环境知识图谱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位报告人杨一帆副研究员《以软法在中国主导的多边机制中的应用: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为例》为题,分别从研究背景、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质疑与回应、软法作为中国主导下的多边机制的治理模式、软法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的应用效果四方面进行了汇报。杨老师认为软法在中国主导的多边机制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在合作中所可能产生的冲突,并且提出未来要更多考虑中美实力关系变化的研究。


第二阶段两位报告人

第三阶段由万青松副研究员主持,李晔梦、张锐、郭琪、易鑫磊四位老师做了学术报告。李晔梦老师以《跨学科视域下的区域研究》为题,从区域研究的跨学科理念、美国区域研究的多学科背景以及犹太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三个方面入手,对区域跨学科研究的原因背景、兴起、发展、视角转向、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区域的跨学科研究具有相当长的学术传统,从总结美国、以色列等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反思其现实境遇,对我国当下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第二位报告人张锐副教授以《罗马教廷对外政策研究——从跨学科角度理解中梵关系》为题做了汇报。他从较为微观的角度,从历史、政治与国际关系、神学与宗教等方面分析了中梵关系演变的深层次原因。指出研究中梵关系不仅应该关注宗教,需要从跨学科领域,统筹全局,把握世界政治的走向。

第三位报告人郭琪副教授以《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出口市场演化规律》为主题,介绍了全球贸易网络的社团划分、时空演化过程,并从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跨学科角度,分析了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介绍了中国市场多元化演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她认为,人文地理学有借鉴其他学科的传统,经贸关系是地缘环境分析的重要方面,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位报告人易鑫磊副研究员以《历史记忆与共有身份——北极地缘政治的竞与合》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以北极地区国家为例,从历史记忆与身份塑造的角度,易老师讨论了国家之间竞与合的内驱力。他认为,历史记忆和身份建构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唯独影响地缘政治行为,竞争体现了记忆结构的差异,合作是共有身份塑造的结果,竞争、合作等双边行为不仅仅是利益冲突的结果。

第三阶段报告人

每一阶段报告之后,四位特邀点评专家对报告进行了评议,指出从地缘、历史事件、大数据以及话语体系变迁等角度,更好地融合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从跨学科的角度将更好地促进地缘环境跨学科研究。葛岳静教授认为,跨学科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对各个学科了解的基础上,学科对话、百家争鸣对于拓展各学科研究视野、补益学科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王向民教授认为基础学科理论会在日后的跨学科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两位线下特邀点评专家

最后,会议第四阶段就“地缘环境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展开了讨论,会议由易鑫磊副研究员主持。胡志丁研究员认为研究一个议题时,各个学科能够从内部的地理要素、历史记忆、宗教和民族进行分析,重要的是对单一学科的研究如何进行超越,跨学科的研究如何耦合。叶淑兰副教授认为,可以从物质和观念层面入手,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等跨学科的视角,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地缘环境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易磊鑫副研究员认为,每个学科对地缘环境的解析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地缘环境解析理论指标选取的简约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讨论。杨一帆副研究员认为,真正要实现跨学科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地理、经济、政治因素影响力的讨论,关键在于如何用其他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解释本学科的问题。郭琪副教授认为每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内核,跨学科的研究应该是在边界上求同,在内核上存异。万青松副研究员认为,解释现象并进行预测,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目的与意义。张锐副教授以圣经中单词的来源为例,说明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比如神学、语言学、历史学,有时无法从单一学科解释一个问题时,往往需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张红副教授认为,重要的是集百家之长,对一个问题提出“诊断”或“处方”。

最后,葛岳静教授对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并对未来的地缘环境跨学科创新提出期望。至此,此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大数据时代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地缘环境跨学科创新团队论坛》圆满结束。


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跨学科研究”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