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聚力”学术论坛:数字人文视角下“AI+文史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28浏览次数:10


图片18.jpg

2024年11月9日至11日,数字人文视角下“AI+文史哲”学术论坛在我校普陀校区文科大楼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育学系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承办,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论坛围绕“数字人文与文史哲交叉融合”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人文研究结合的广阔前景。

本次论坛分为四场主题分论坛,涵盖“数字人文与冷门‘绝学’研究”、“数字人文与典籍整理出版”、“ 数字人文与跨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与挑战”等内容。

在第一场分论坛中,学者们探讨了冷门“绝学”研究中的数字工具运用。华东师范大学张再兴教授与在读博士生林岚详细介绍了秦汉简帛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并展示了这一数据库在字形变化和用字分析中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江斯羽通过定量分析西周至春秋文字讹变现象,揭示了文字演变中的规律和汉字在维护其理据性方面的自觉性。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陈鹏宇研究员则以“乾隆四鉴”青铜器数据库为例,强调了数字化对历史文物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

图片8.jpg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江斯羽发言

图片9.jpg

故宫博物院陈鹏宇研究员发言


第二场分论坛聚焦于古籍整理的数字化转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燚明教授提出了红色文献数据库未来发展的新路径,而来自安徽大学的唐宸教授则展示了全球汉籍影像数据聚合的应用实践,为古籍版本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陕西师范大学的张光伟老师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应用,展示其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革新传统古籍整理方式。来自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姜慧和闵怡然通过金文数据库的建设,探索了古文字工具书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及其多元检索功能。

图片10.jpg

中国人民大学张燚明教授发言

图片11.jpg

安徽大学唐宸教授发言


第三场分论坛围绕数字人文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展开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林教授与在读硕士生马胜男、张海燕以《论语集解》项目为例,探讨了经典文本数字化在教学创新和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实践与意义。而华东师范大学许可老师则以“强基计划”的教学实践为例,展示了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手段有效培养冷门“绝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自湖南大学的战蓓蓓教授强调了计算思维在数字人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探讨其与编程结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路径。来自西北大学的陈镱文教授通过Cirmath项目研究数学期刊的知识流通,揭示了中国数学在跨国交流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图片12.jpg

华东师范大学李林教授发言

图片13.jpg

华东师范大学许可老师发言


在第四场分论坛中,专家们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人文的影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峰教授探讨了智能写作的现实应用与未来潜能,强调其在内容生产与创作效率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来自北京大学的袁晓如教授探讨了文化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及其在学术与大众传播中的潜力。来自南京大学的王涛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扩展,探讨其在推动研究方法突破的同时带来的同质化与人文内涵挑战。江西师范大学左家莉教授从大语言模型的挑战入手,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伦理问题与安全隐患。南京大学邱伟云教授与清华大学严程教授通过“概念计算”案例,展示了数字工具在文史哲研究中的创新应用。

图片14.jpg

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发言

图片15.jpg

北京大学袁晓如教授发言


本次论坛聚焦数字技术与文史哲学科的融合,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研究与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讨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数字人文发展和跨学科协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学者们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在传统人文学科中的创新应用,深入探讨了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与学术挑战。论坛为推动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跨学科协作和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进一步彰显了数字人文在学术研究与教育改革中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