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第240场大夏讲坛在普陀校区孟刘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讲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人口研究所、人口与家庭发展创新团队承办。主讲嘉宾为国际知名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Bert G. Kerstetter ’66讲席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谢宇教授。他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的家庭变迁》的学术盛宴。
讲坛由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助理、人口研究所所长卿石松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丁金宏教授、魏伟教授、顾高翔副教授、吴连霞副教授、陈丽梅和张美丽博士,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Thomas Burnham(马柯瑞)研究员,教育学部张丹教授,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骆为祥教授等,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80余位师生参加。

讲坛开场环节,社会发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丁金宏教授代表学院向谢宇教授赠送锦旗与讲座荣誉证书,硕士研究生陆曦向谢教授献花,以示热烈欢迎与感谢。

谢宇教授从文化视角切入,指出文化通过心理与行为机制深刻影响家庭形态,并强调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他结合两次人口转变理论,系统阐释了人口的演变过程:第一次人口转变体现为死亡率下降与生育率下降的时间差所导致的人口增长;第二次人口转变则以个人自由与经济发展为驱动,表现为结婚推迟、婚前性行为、非婚同居及离婚率上升等现象。
借助中国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及多项国际数据,谢教授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中国在性别、婚姻、生育和代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图景。
他指出,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变化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之一,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崛起重塑了家庭权力格局。在婚姻方面,尽管教育同质婚总体上升,但女性“向上婚”的偏好和“美貌—地位交换”机制依然存在,房价高企与地位匹配难度加大,进一步推迟了婚姻的形成。

在个体化的家庭行为上,婚前同居逐渐增加,尤其在高教育群体和流动人口中更为普遍。但不同于西方“婚姻替代”的模式,中国的同居更多被视为“婚姻前奏”。在婚姻稳定性上,中国的离婚率虽上升,但整体水平仍显著低于西方国家,显示出家庭制度的韧性。
在生育与代际关系方面,中国低生育率呈长期趋势,非婚生育比例极低,婚姻与生育高度绑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高度投入与普遍期待,使得中国家庭呈现鲜明的“子女中心主义”特征。调查数据也显示,代际间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性有所增强,社会流动性下降,但国际比较中仍优于欧美。
谢宇教授分享了其即将出版的新著中提出的中国家庭关系解释框架。他指出,中国家庭的同代关系正日益现代化和西方化,而纵向代际关系则仍然保持传统。这种横向关系趋现代、纵向关系守传统的结构,与西方家庭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在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婚姻匹配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变迁与养老模式、教育投入的中西差异、同辈与代际关系的演变等问题踊跃提问。谢宇教授逐一回应,强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父母往往通过经济与社会资源深度参与子女择偶;养老压力在少子化与高龄化背景下不断加剧,亟需制度与社会支持弥补家庭功能的局限。谢教授指出,中国家庭变迁兼具全球共性与本土特质,子女中心主义在相当时期内仍将延续,但应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支持来增强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建设更加友好的婚姻与生育环境。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卿石松教授谨代表主办单位与在场师生,对谢宇教授的精彩报告与热情分享表示衷心感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与交流中,谢宇教授以深入浅出的阐释、严谨而不乏幽默的讲述,系统展现了中国家庭变迁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图景,充分体现了杰出学者的学术洞见与人文关怀。本次讲坛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中国家庭结构与变迁机制的理解,也为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整场讲坛在热烈和富有启发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